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专题报道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 >>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二) 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
详细内容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二) 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

通过星状神经节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失眠症、排汗异常、皮肤病等全身性的疾病,以及头痛、面瘫、过敏性鼻炎、哮喘、消化性溃疡、便秘等局部的疾病,对星状神经节的干预也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外科手术、神经阻滞、针刺、针刀、穴位埋线等等,除手术以外的四种方法中,成功穿刺是操作的核心技术,星状神经节的穿刺具有一定的风险,针刺和针刀等反复穿刺也会增加风险次数,近年来,星状神经节穴位埋线广泛应用于临床,适当地回避了上述的风险,并且增强了良性刺激的时间和疗效,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认可和使用[1-4]。


星状神经节是由第6、7 颈部神经节构成的颈部节和第1胸神经节融合而成,有时还包括了第2胸神经节和颈中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广泛分布C3-T12节段的皮肤区域。在功能上属于交感神经节。1883年Liverpool 和 Alexander在结扎椎动脉治疗癌症时,误伤了交感神经,却得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此后许多年中一直采用外科手术切断颈部交感神经治疗相关疾病。1920年开始推广非手术经皮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很快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有学者对星状神经节进行了针刺、针刀、穴位埋线等等,总之,对星状神经节实施了“良性干预”,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是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经验积累,具有操作安全、方便、成功率高而次数少的优点,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星状神经节的解剖和生理[5]


颈部交感神经节位于颈部血管鞘的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一般每侧有三个交感神经节分别称为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颈下神经节也称为星状神经节或者颈胸神经节,由颈下神经节与T1(部分为T1、T2等)神经节合并而成,呈梭形或星状,大于颈中神经节,一般认为星状神经节位于C7横突的基部。它的前外侧为胸锁乳突肌;内侧为环状软骨,气管和食管;顶部为颈总动脉;深部的内侧为喉返神经;内上方为膈神经;外侧为臂丛神经;深部有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底部为C7横突的基部;下方为胸膜腔,左侧距离胸膜顶为一厘米,右侧距离胸膜顶为零距离。星状神经节呈卵圆形长约2cm,宽约1cm。星状神经节的下界位于胸膜的后方,被疏松的蜂窝组织和脂肪组织所包裹。另外,星状神经节也发出灰交通支连接第七、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还发出分支围绕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丛,并随该动脉到达腋动脉的第一段。该节的另一些分支分别围绕椎动脉组成椎动脉丛,沿椎动脉上行进入颅腔,围绕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直到大脑后动脉,在此和起自颈内动脉的神经丛会合。星状神经节发出的心下神经沿锁骨下动脉后方,气管的前方下降,加入心丛而参与心脏的活动。


星状神经节支配的组织器官包括脑膜、眼、耳、咽喉、舌、泪腺、腮腺、舌下腺、肩、上肢、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肺、胸壁、以及头颈部皮肤等。心脏的交感神经支配为双侧性,主要为颈中神经节支配,星状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止于窦房结及心房。 


2操作方法:以穿刺右侧星状神经节为例。


2.1体位:常取仰卧位,使枕部与背部处于同一高度或将一薄枕置于双肩下,使头尽量后仰,以充分暴露颈部。面向上方,颏部抬向前。口微张开以减小颈前肌张力,且易触及第6颈椎横突。操作者应位于病人的右侧。


2.2定位: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中线旁开约1.5厘米,胸锁关节上平约2.5厘米处。


2.3定点:术者左手拇指在“定位”处接触皮肤,轻轻按压,以病人可耐受为度,当触及颈动脉波动时,把颈动脉控制在指腹下,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使之与气管、食管分开,向下按压,可触及明显的抵抗感,此为C6颈椎横突前结节,标记之,此为进针点。


2.4穿刺方法:术区消毒。戴无菌手套。术者左手四指与拇指分开,四指抵于薄枕或者紧靠于患者颈部,做卡颈状动作,以确保操作时押手的相对稳定;拇指在“定位”处再次做“定点”时的动作,以确保“进针点”的准确性,然后松开拇指,使拇指轻轻触及皮肤;右手持针,针斜口面对拇指,针尖触及“进针点”皮肤,拇指与针尖同时向下移动,拇指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触及颈动脉波动,确认已经把颈动脉控制在指腹下;继续向下移动,当到达C6颈椎横突前结节时有明显的抵抗感,稍做停顿后,左手拇指固定,右手向下快速突破,针尖所到之处即为C6颈椎横突前结节;退针0.5cm,右手持针固定不动,左手拇指轻轻抬起,以颈部皮肤随之而起为度,此时标志穿刺获得成功;最后,埋线、出针,按压片刻,创可贴贴敷即可。应注意穿刺星状神经节时并无异感,故不需寻找异感。


2.5每2周埋线一次,两侧同时进行。


3星状神经节刺激的作用机制[6]


近年来,有关星状神经节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星状神经节的治疗作用涉及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上述系统的功能有调节作用。该方法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使许多植物神经失调性疾病得到纠正。例如,此法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多汗症和无汗症、体重增加或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嗜睡症或失眠症等。使失调的机能趋于正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多认为星状神经节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中枢神经作用和周围神经作用两方面,其通过调节丘脑的维护内环境的稳定机能而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其周围神经作用是由于节前和节后纤维的功能受到调节,分布区域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也受到调节,此周围作用一直被用来治疗头颈部、上肢、肩部、心脏和肺部的一些疾病。随着对星状神经节机能研究的深入,有理由认为,此法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


4适应症[6]


4.1全身性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厌食症、过食症、体位性血压异常、失眠症、全身多汗症、眩晕、全身性白癣、皮肤搔痒、溢脂性皮炎、脑卒中后疼痛、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疲劳综合症、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幻肢痛、断肢痛、糖尿病。


4.2头部疾患脱毛症、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群集性头痛、颞动脉炎性头痛)脑血栓、脑血管痉挛、脑梗塞等。


4.3面部疾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非典型性面部疼痛、咀嚼肌综合症、下颌关节综合症。


4.4眼部疾患 视网膜血管闭塞、视网膜色素变性症、葡萄膜炎、视神经炎、类囊胞黄斑肿胀、角膜溃疡、白内障、瞳孔紧张症、飞蚊症、视觉疲劳、屈光异常。


4.5耳鼻喉科疾病 慢性副鼻窦炎、急性副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突发性难听、渗出性中耳炎、美尼尔氏症、良性发作性眩晕、鼻塞、扁桃体炎、耳鸣、咽喉部感觉异常症、嗅觉障碍。


4.6口腔疾患 拔牙后疼痛、舌痛症、口内炎、舌炎、口唇炎、口内粘膜干燥症。


4.7颈肩及上肢疾患 上肢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如雷诺氏病、雷诺氏综合症、急性动脉闭塞症、颈肩臂综合症、外伤性颈部综合症、胸廓出口综合症、肩关节周围炎、术后浮肿、乳腺切除术后综合症)网球肘、腱鞘炎、颈椎病、关节炎、掌多汗症、冻伤、冻疮、甲周围炎、甲纵裂症、腋臭。


4.8循环系统疾病心肌梗塞、心绞痛、窦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


4.9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栓塞、肺水肿、过度换气综合症、支气管哮喘。


4.10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胃炎、胃溃疡、克隆氏病、消化性溃疡、便秘、腹泻、痔疮等。


4.11妇产科疾病 月经异常、月经前紧张症、月经困难症、更年期综合症、子宫切除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女性不孕症。


4.12泌尿科疾患 神经性尿频、夜尿症、尿失禁、肾盂肾炎、IgA肾病、游走肾、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症。


4.13腰及下肢疾患 腰痛症、膝关节痛、足癣、肢端红痛症、鸡眼、冻伤及冻疮。


5并发症及处理


1.穿刺针损伤颈部血管,引起局部的血肿,应拔出穿刺针并压迫止血。

2.气胸,穿刺角度的不适当或穿刺部位过低,可导致气胸或血气胸。

3.感染,操作不严格,可引起感染造成深部脓肿。发生率极低。

4.局部硬结,多次治疗,局部出血或损伤所致,故以预防为主。


参考文献


[1]杨才德,李玉琴,龚旺梅,等.“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21例及对IgE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4):70-72

[2]杨才德,包金莲,李玉琴,等.穴位埋线疗法发展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65-67

[3]杨才德,包金莲,李玉琴,等.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机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67-71

[4]杨才德,包金莲,李玉琴,等.穴位埋线疗法的历史沿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3):64-66

[5] 张俊峰.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应用解剖研究[J].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79-80

[6] 齐聪儒,陈志宏,宋成军,等. 星状神经节的应用解剖[J]. 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18(2):89-91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杨才德1 赵达2 于灵芝1 包金莲1 张晓红3 樊建林4周承蕊1 朱立云5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 兰州 73002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内科 730020   3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735100  4金昌市金川区中医院埋线专科733300)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