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 >> 浅谈《黄帝内经》中情志与五脏对应关系及器质性改变
详细内容

浅谈《黄帝内经》中情志与五脏对应关系及器质性改变

《黄帝内经》以五行为基,将五脏与五情对应,五脏的形态结构可影响情志,情志过极亦可使五脏发生器质性改变。后世多言其功能性关系而少言器质性相因,《黄帝内经》明言其形态结构与情志互因本质。作者通过研究《素问》中的相关内容及《灵枢经》中篇目的原文,找到了怒喜思悲恐分别对应肝心肺脾肾的依据和机理,并从该机理中可以看出,器质性的变化在情志与五脏对应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后世重功能轻器质的思潮不同。


情志活动是以脏腑气化为基础,即脏腑精气升降出入及其生克制化作用,是各种情志活动生成及相互影响的生理基础。[1]《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大喜伤心,多忧伤肺,大怒伤肝,多思伤脾,多恐伤肾。五脏的结构形态决定了其功能作用和与情志相互影响的物质基础,其器质性变化与五情所感密切相关。[2]


1《黄帝内经》中情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大喜伤心,多忧伤肺,大怒伤肝,多思伤脾,多恐伤肾。这个对应关系被中医界所公认,然而对为何如此对应,尚缺乏系统的阐述。


1.1肝主怒,大怒伤肝。怒是精气宣泄的方式和表现。[3]《灵枢论勇》言,“.....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言明人在发怒时气有向上的趋势,肝胆会随之气上而发生形态结构的改变。即肝胆会随着发怒而上举,胆会由纵向改为横向。详细论说了肝胆的形态在怒的情志下会发生改变,其形态结构决定了其与怒气的相互影响。[4] 故而怒通过使肝上举而伤害肝。


1.2心主喜,大喜伤心。《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喜是精气亢奋,适度气缓,心旷神怡,缓过度则心气耗散。[6]《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喜则气缓实为喜则心气缓。故而喜悦过度会使心气过缓,而心苦缓,故大喜伤心。[5]《灵枢经口问》云,“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同理,人在笑时会起到类似于太息的作用,舒缓拘急的心系[7] ,忧思为肺之志,喜为心之志,人喜时缓其心气克服忧思,而在五行上,心属火,肺属金,正对应了火克金的五行生化规律。故而适度喜悦可以舒缓拘急的心系,有类似于太息的功效,排遣肺所对应的情感,即悲忧,过度喜悦会使心系大缓,而心苦缓喜急,大喜则心气过缓而损伤心脏


1.3肺主忧,多忧伤肺。悲忧是精气收敛。[8]肺为华盖,宣发肃降为其本职,大悲则精气收敛,宣降失司。[9]《灵枢经口问》“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大悲则百脉拘急,肺叶高举而不张,宣发肃降失职,《灵枢营卫生会》有,“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现在上焦不通,卫气不能出,而营气又上注于肺脉,故营卫皆不能散。郁热在内,荣卫消矣。在悲伤的情况下,会出现肺叶高举而不张,即肺脏形态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卫气在上焦,营气在中焦,肺通过呼吸以行营卫之气,只有肺叶不断地进行升发肃降的运动,才能正常行使主气司呼吸的权能。现肺叶高举而不降,呼吸功能受到影响,运行营卫的功能受阻,营卫之气欲从上中焦而出而出不得,亦不能正常运行,故而积聚,出现气消的情况。是故悲忧通过使肺叶高举损伤肺脏。


1.4肾主恐,大恐伤肾。恐是精气沉降。[10]《灵枢经口问》云“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肾主闭藏,主藏精。天葵为其肾精所生,由《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知肾精具有物质性,具有其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与恐之情志对应而受其影响。灵枢本神第八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恐惧使肾藏精受到伤害。[11]《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即人在恐惧的情况下会出现精从体内脱失的现象,精脱失以后会造成上焦阻塞,从而使本应从上焦而出的卫气还于下焦,则下焦胀。《灵枢本神》中提到“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即是此意。故而恐惧通过精流失损害肾脏,也即是通过损害肾脏中所藏得物质损害肾脏。


1.5脾主思,大思伤脾。《灵枢经口问》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是精气氤氲,思则气结。气结即为气不舒,与气缓相反。[12]《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清降浊,气结则正气留而不行,思则气结,气结为气不缓,与脾欲缓相悖,脾将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变化。[13]灵枢大惑论第八十曰,“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再次说明消化系统喜缓不喜结。消化系统皮肤缓,才能使气更好地舒张运行。过度思虑使皮肤急结,能损害消化系统的功能。[14]总之,脾脏以缓为美,脾缓则功能正常,思虑会影响到脾缓。即,思虑通过使气急结,从而使气不再缓和,进而伤害脾脏。


2五脏形态结构决定功能


上面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情志如何有效五脏器质,而五脏器质如何决定情志和功能将在接下来论及。《灵枢本藏》有“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扰。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器官、组织结构偏倾会影响人体情志。《灵枢本藏》言“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其器质本有不同。


如《灵枢本藏》所言,“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此皆表明脏腑之器质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总结,作者通过研究《素问》中的相关内容及《灵枢经》中篇目的原文,找到了怒喜思悲恐分别对应肝心肺脾肾的依据,解释了五脏与情志一一对应的机理,同时阐述了器质性问题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从中可以看出,器质性的变化在情志与五脏对应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异于后世重功能轻器质的思潮。


参考文献


[1]张慧,柳红良,赵志付.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3):652-654.

[2]杨凤珍,烟建华.《黄帝内经》神志理论论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6):2408-2411.

[3]刘自健,李敬林.浅谈“怒”与消渴病[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01):103-104.

[4]胡静平. 怒伤肝在指导肝病治疗中的作用与疗效[A].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C].:,2015:1.

[5]邱友文.“喜伤心”析疑[J].湖北中医杂志,1982(03):33-34.

[6]聂绍通.论情志致病因素—“喜”[J].中外医疗,2009,28(20):115.

[7]严萍.陈美华主任对《内经》心之苦欲补泻的理论认识[J].福建中医药,2015,46(06):64.

[8]向勇,王春林,董有康,田启东,张吉,冯瑞伟.从“肺主治节,忧伤肺”探讨焦虑、忧郁对骨关节疾病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8,11(01):82-83.

[9]吴昊. 基于四时八节调查及心理学实验的悲伤情绪中医辨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0]方信盛. 中医七情“恐”之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1]谷忠悦,关怀玉.“恐伤肾”在心身疾病演变过程中的意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06):113-114.

[12]牛学恩,任璐璐,闫明.从“思则气结”论治抑郁症[J].中医学报,2015,30(06):841-842.

[13]杨丽,王彩霞.《黄帝内经》脾藏意主思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09):1152-1154.

[14]唐学游.谈情志之变与脾郁[J].山西中医,1988(06):6-7.

[15]周少林.“七情致病”说[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0):71-72.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刘仝书  丰雪  刘旭初)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