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专题报道 >>星状神经节作用机制 >> 对高血压的调节机制的研究
详细内容

对高血压的调节机制的研究

   高血压作为社区最常见疾病,在人群中患病率是很高的,相当普遍的。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了大众和医生最熟悉的疾病之一。最新的2017高血压防治指南认为:高血压与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猝死、短暂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外周动脉疾病、主动脉瘤12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高血压的治疗的目的除了平稳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更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目前新一代理想的治疗高血压思路应该具有长效、高效、具选择性高、能平稳使血压下降。更重要的是能保护或着逆转心脑血管损害、保护靶器官等特点。以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高血压,不仅在临床上能降低患者血压水平,而且能使血压水平稳定在一个正常的区间。同时通过配穴的埋线,调理气血,使靶器官的损害减至最低。本文将沿着前人探索的足迹,结合近年的临床研究成果,初步揭示穴位埋线疗法防治高血压、特别是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防治高血压的作用机制、调节机制。


  1.西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将高血压的定义扩大为:由多种因素参与的不断发展的引起心血管损害的综合征,这种疾病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损害性改变[1]。这些损害性改变损伤心脏、肾、脑、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有明显的遗传性。同时体重的异常增加可使血压升高,血液当中的电解质钠、钾、钙、镁可能是致病因素。研究发现不良的精神刺激、精神紧张等也可能是引起高血压的因素之一。


   虽然对高血压的研究已经很多年,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高血压发病可能与遗传、年龄、肥胖、多盐饮食、吸烟、饮酒、环境、其他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说明其发病机制的各种学说主要有:遗传基因学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学说、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学说、心排血量改变学说、血管张力增高,管壁重塑学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学说、胰岛素抵抗学说等。更新的研究还发现高血压与炎性因子、神经递质、基因表达的依从性、基因的诱导表达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3] 


   2.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进展


  关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散见于中医头痛、眩晕等证中,目前换没有大家都能认可的,在临床上能完全的指导辨证论治的完整的理论。目前认为,七情内伤,情志失调伤肝;过劳或过逸、饮食不节、伤脾是高血压发病的开端。情志内伤会造成肝郁气滞,从而导致肝阳上亢,最终发展成为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另一方面,脾虚失运可导致气虚、血瘀、痰湿中阻,瘀血与痰浊中阻可造成胸痹心痛,痰瘀蒙蔽清窍可形成中风。痰瘀既是脏病理的产物,又会成为高血压进一步发展从而损伤其他脏腑的新的病因[4,5]。


   3.中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由于各自所依理论的不同,所以在临床当中各有所长,但同时都存在不足之处。西药的优势:降压作用较强,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对于高血压急、危、重症,西药降压作用非常迅速;目前研制的某些药物对某些靶器官受损还有逆转作用。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不良反应较严重,会影响电解质平衡,影响血脂、血糖等物质的代谢;临床实施降压过程中血压下降波动较大;用药将血压降低或者降至正常范围之后,症状改善并不明显,有时甚至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长期服用降压药,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这个时候只能通过增加剂量或更换其他品种的的降压药才能有效降低、控制血压。


   中医中药降压有以下优势:应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指导临床治疗。根据不同个体实施个性化的辨证施治;降压作用缓慢而稳定,使血压稳定在一个“安全的”范围之内的效果较为理想;最主要的优势是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中药副反应相对较小,而且如果能在临床上中西药合用还能使西药减量、减毒、增效;一些研究还发现中药在对某些器官损害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也发挥有一定作用。中药的不足之处有:服用不如西药方便。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口感欠佳,导致患者很难长期坚持服用;降压速度不如西药快;目前尚无长效制剂[8,9]。


   4.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


   星状神经节是由第6、7颈部神经节构成的颈部节和第1胸神经节融合而成。星状神经节的埋线干预作用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作用和周围神经作用两方面。中枢神经作用是通过调节丘脑的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使的机体的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保持正常;周围神经作用体现在可使神经分布区域的交感神经支配的心血管、腺体、肌肉、支气管、痛觉传导受到抑制。


   5.星状神经节埋线干预对高血压的调节机制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因、病机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病机主要由于风、火、痰、虚、瘀导致机体阴阳失调,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关系密切。多因情志不遂,因肝气喜调达,易发郁遏,肝火上炎。或因思虑过度,劳伤心神,致心气郁结,心阳火热内盛,或阴虚阳亢,气逆上脑,蒙蔽清窍,发生高血压。临床上高血压病常以不寐、面红、口苦、口干、眩晕等肝系症状为主,以肝火亢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为临床最容易出现的证型。针灸治疗高血压病主要集中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些特定穴位上,我们可以依据《针灸聚英》所言:“头面之疾针至阴”的原则。临床取穴有病在标取标、在本取本,还可以病在本以治其标、在标反治其本的具体方法选取有效、特效的特定腧穴。高血压病以头痛、眩晕为主症,病位在标、在头,故取穴以本经、以四肢为主。故选穴选用星状神经节为主俞络配穴。这是中医理论方面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疗高血压的基本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是人体最主要的的调节水盐平衡、循环血量进而影响血压的系统,主要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肾脏分泌肾素,肾素作用于肝脏而合成血管紧张素原,并可以将其转换为Ang I,Ang I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可以生成AngⅡ并作用于肾上腺进而产生醛固酮。AngⅡ本身具有很强的收缩血管作用,可以很直接的升高血压;醛固酮则主要通过潴钠排钾[12],增加有效的循环血量进而使血压升高。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处于代谢平衡状态,当人体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较大时,机体会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同时儿茶酚胺类物质也会增多,一方面心脏兴奋性增加,从而心输出量增加,进一步使机体血压升高;另一方面外周血管阻力的过度增加也可使机体血压升高[13]。反复的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13]。主要原因是当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时,皮层下血管运动中枢失去平衡,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使节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全身的细小动脉的痉挛,而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血压上升。


   通过星状神经节干预可以在临床上治疗很多种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失眠症、皮肤病等全身性的疾病,以及头痛、面瘫、过敏性鼻炎、哮喘、消化性溃疡、便秘等局部的疾病,星状神经节的埋线刺激干预方式可使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效调节。这种干预的方法也有助于保持机体机内内环境的稳定, 可使自主神经的失调导致的疾病得到纠正性治疗。使失调的器官功能逐渐趋于正常, 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对星状神经节的干预也有很多种方法,目前流行的主要有外科手术、神经阻滞、针刺、针刀、穴位埋线等等,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困难在于要成功穿刺到达有效区域才能有治疗效果[14],星状神经节的穿刺有一定的风险,针刺和针刀等反复穿刺也会增加风险次数,适当地回避了上述的风险,增加良性刺激的时间从而提高疗效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杨才德教授和他的团队提出的“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穿刺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认可和使用。


   近年来,有关星状神经节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星状神经节的治疗作用涉及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上述系统的功能有调节作用。该方法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使许多植物神经失调性疾病得到纠正。此法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使失调的机能趋于正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5]。


   [参考文献]


[1]张红杰.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 20卷 19期:2465-2467.

[2]王舒,杨华,石学敏.国外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新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3):342—344.

[3]丁绍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探讨[J].航空航天医药,2009,2O(10):30—32.

[4]邓旭光.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J].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5]郭慧君,王知佳.高血压病从瘀论治辨析E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876—877.

[6]殷惠军,史大年.老年心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6—107.

[7]朱克俭,蔡光先.高血压病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国医药学1991(1):62.

[8]邓旭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86—88.

[9]陈学忠,尹方,苏凯,等.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切人点[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2):112—114.

[10]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525-1526.

[11]张丽红.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机制. 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 2003, 24: 79~ 81.

[12]曾正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生化//史轶蘩.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18-1122.

[1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525-1526.

[14]杨才德,雒成林等.《穴位埋线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5:156-158。

[15]杨才德,赵达,于灵芝,等.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二十) 穴位埋线治疗高血压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王双平1,杨才德2,高敬辉1,周勇1,金芝萍1,马列胜1,赵晶1  1 七里河区中医院针灸科,甘肃兰州,73005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兰州,730020)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