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 中医证候规范化进展与思考
详细内容

中医证候规范化进展与思考

   证候是中医学的核心,当前迫切需要对中医证候进行规范化研究。本文从证候术语、证候分类以及证候诊断标准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微观辨证、计量诊断、流行病调查、多元统计综述了当前证候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并从证候规范需要扎实的基础、恰当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临床积累等进行了展望;坚信选择基础好的证候进行规范化研究,可望能从点上获得突破。


   证候是中医学的核心,证候研究涉及其概念、分类、命名、量化等内容。多年来,许多学者围绕证候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证候的实质依然十分模糊。如教材认为:“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而申维玺认为,证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李兵等认为,中医证本质极为复杂,是一种多基因参与和调控的,具有时空性、系统性及层次性的临床症候群。由于对证候描述的角度不同,其定义可谓多种多样,极易使人产生分歧。“证候”到底是什么?目前许多专家仍然认为“证候”的概念模糊不清,在此,依旧谈不上证候的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规范化是科学的特征之一,中医的规范化是向现代化迈进的必要条件,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及临床科研工作的不断投入,规范化已成为中医界研究的关键问题。然而现如今在证候术语、命名及诊断标准上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阻碍了中医的学术发展与学术交流,所以现在迫切需要对中医证候进行规范化研究。

 

    欢迎引用本文:    

[1] 申维玺.论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6):10-14.

[2] 李兵,王忠,张莹莹,等.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常用方法与应用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30-33,36.

[3] 秦玉龙.从信息学的角度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3,20(6):35-38.

[4] 吴承玉.统一、规范中医辨证体系—证候辨证系统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25-27.

[5] 李晶,赵莉娟.证的规范化研究临证意义及思路[J].中医药学刊,2003,21(6):938-939.

[6] 丁成华,冯磊,程绍民,等.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4):352-354.

[7] 李梢,李济仁,张舜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0.

[8] 张武德,刘宝厚.刘宝厚教授病位病性辨证体系解析[J].西部中医药,2018,31(9):60-63.

[9] 尹必武.证候临床诊断标准规范刍议[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3):6-9,81.

[10] 吴智兵.证的研究的思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4):298-300.

[11] 沈自尹.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中医杂志,1986,27(2):55-57.

[12] 解建国.中医微观辨证学临证要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6.

[13] 危北海,刘晋生,罗小石,等.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301-302.

[14] 郭振球.微观辨证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医药学刊,2003,21(5):645-646.

[15] 何军锋,黄惠勇,李绍芝.微观辨证如何深入——从基因表达看中医的辨证分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1):8,64.

[16] WuB,WangMQ,WangJG,etal.Establishmentofadiscriminantmathematicalmodelfordiagnosisofdeficiency-coldsyndromeusinggene

expressionprofiling[J].JAlternComplementMed,2006,12(8):751-761.

[17] 袁肇凯,周小青,范伏元,等.中医心病气血辨证临床症征计量诊断研究[J].中医杂志,1999,40(5):302-304.

[18] 李学中,张岚,魏继周.计量诊断法在中医四诊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1984,6(2):17.

[19] 梁茂新,洪治平.中医症状量化的方法初探——附虚证 30症的量化法[J].中国医药学报,1994,9(3):37039.

[20] 孟家眉.中医辨证施治优越性的客观验证——240例急性脑梗塞的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报告[J].北京中医,1993,12(3):52.

[21] 徐德法.流行病学定义的概述[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0(3):250-252.

[22] 赖世隆,曹桂掸,梁伟雄,等.一中医证候的数理统计基础及血疾证宏观辨证计量化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1988,3(6):27.

[23] 赵玉秋,陈国民,潘其民,等.流行病学在中医肝证临床辨证标准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1991,41(3):49252.

[24] 黄小波,张国君,王晓飞,等.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的判别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2):3072-3076.

[25] 陈宝君,包祖晓,张丽,等.抑郁症肝肾阳虚证的宏观辨证指标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5):5-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673724】;重庆市卫健委项目【No.ZY201801009】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史云佳  吴斌 李延萍   )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