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 >> 解析中医药院校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
详细内容

解析中医药院校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

   摘要:分子生药学是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应用于生药学研究,已成为中医药院校本科规划教材之一。然而,目前仍有部分中医药院校未开设分子生药学,或者开设了课程但存在课时不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为此,本文总结了中医药院校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子生药学理论和实验课程、选修课、提升师资等教学手段和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院校对分子生药学课程的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贵州中药材分子标记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9]5611);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638)


    Abstract: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between pharmacognosy and molecular biolog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 many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have been applied in pharmacognosy research,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undergraduate plann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that do not offer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or offer courses, bu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class hours and students' lack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ortance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courses in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nd proposes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such as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theory and experiment courses, elective courses, enhance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mportance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courses,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自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分子生物学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也极大的改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尤其是利用PCR体外模拟DNA的合成技术的发明和耐高温DNA聚合酶的发现,使得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研究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分子生药学则是将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中药生药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生药学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分支,也是分子生物学与生药学交叉学科的产物,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分类与鉴定、栽培与保护、有效成分的生产[1]。分子生药学概念的首次出现在1995年发表在《中国中药杂志》的“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一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提出[2]。


   我国第一版《分子生药学》出版于2000年,2006年正式作为研究生教材进入高校课堂,随后又相继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英文版、本科教材版,为我国高校分子生药学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教材资料。从2012年起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已连续举办了8届“分子生药学暑期班”活动,促进了我国分子生药学学科发展。至今,分子生药学已成为全国30余家中药相关的院校以必修或选修课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3]。然而,由于中医药院校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学习热情不足,导致中医药院校分子生药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因此,笔者以自身教学经验出发,针对分子生药学课程的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提高中医药院校分子生药学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璐琦,肖培根,郭兰萍,高文远.分子生药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中国科学(辑:生命科学),2009,39(12):1101-1110.

2. 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5(11):643-645+702.

3. 黄璐琦.分子生药学栏目编者按[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203-204.

4. 袁媛, 黄璐琦. 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科学通报,2020,65.

5. Tu Lichan, Su Ping, Zhang Zhongren, et al. Genom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and identification of cytochrome P450 involved in triptolide biosynthesis [J]. 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11(1).

6. 毕玉侠,许海玉,佟岩,崔淑贞,李海燕,刘昌孝.分子生药学教学调研分析及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55-3359.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徐娇,欧小宏,肖承鸿,周涛  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