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 王强主任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低血压
详细内容

王强主任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低血压

摘要:近年来,低血压患者逐年增多,严重者常可造成心脑血管等系统的缺血坏死甚至猝死等不良后果,但西医现代研究中,暂未发现较好的治疗低血压方法。与此相对,在中医现代临床中,黄芪建中汤虽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但根据王强主任治疗低血压丰富的临床经验,证实了黄芪建中汤在低血压患者中也有较好治疗作用及原理。本文以验案为例,并由此介绍低血压的相关内容。


 低血压一般是指成人收缩压<90mmHg和舒张压<60mmHg [1],症状主要有头晕、胸闷、心悸、纳呆、精神倦怠、失眠多梦等[2],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或休克,且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研究显示[3],2010—2012 年中国成年人低血压患病率为 2. 1%,中国成年居民低血压总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女性高于男性,低年龄组高于高年龄组,低体重人群高于正常人群。2018年Lv等[4]发现中国80岁及以上老人收缩压与死亡风险为“U”型关系,死亡风险最低点为129mmHg,低收缩压有更高的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且长期持续的低血压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组织脏器的供血不足,甚至加重心绞痛等缺血性疾病[5],因此低血压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现代研究中,有关于低血压的相关国际指南较少,且除继发性低血压外,西医对此均无较好的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中未记载低血压的病名,但根据症状,可将其归属于“眩晕”、“虚劳”等范畴[6],唐代医家王冰在点注《黄帝内经》中指出:“眩,谓目眩,视如转也。”此后,明清医家对低血压统一以“眩晕”为称,并沿用至今[7]。总体上来讲,中医认为低血压病因病机主要为虚证,如气血两虚、心脾肾阳虚等,其病位主要在脾、心、肾[8]。导师王强主任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低血压经验丰富,疗效颇佳。


 目前临床应用黄芪建中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等,本文根据王强主任治疗低血压的经验,提出应用黄芪建中汤的新方向,为临床提供参考。同时,对于低血压患者,还可加强其对于低血压日常调护的相关了解,如缩短洗澡时间、平卧时缓慢起身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何梅先,葛均波,等.实用心脏病学(第五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2016.

[2]张云.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院,2014,10(19):118-119.

[3]琚腊红,赵丽云,于文涛,等.2002—2012年中国成年居民低血压患病率变化[J].卫生研究,2019,48(06):869-875.   DOI:10.19813/j.cnki.weishengyanjiu.2019.06.001

[4]LV YB,GAO X,YIN ZX,et al.Revisiting the association of blood pressure with mortality in oldest old people in China: community based,longitudinal prospective study[J].BMJ,2018,361: k2158.   DOI:10.1136/bmj.k2158

[5]苏全,毛静远.中医药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2,30(5):121-124.

[6]崇俊彭,宋阿苗,刘勇.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15,7(4):134-136.

[7]白会强,程菲,吴建涛,等.中医对低血压的辨证认识及诊治优势[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9):91-92+94.

[8]王璇.低血压症的中医证候-方药分布特点及临床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9]王海侠. 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5,7(12):74 -75.

[10]闫曙光,任杰,潘亚磊,等.黄芪建中汤抗疲劳机制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03):799-803.

[11]杨志华,姬艳苏,闫海峰,等.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低血压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09):59-63.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0.09.015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魏旭慧1,2  孙海姣2,3  王泽华1,2  张妍1,2  王强1,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天津,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天津,300381)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