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 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效果评价
详细内容

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索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为试验对象,采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各50例,分别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结果:观察组Child-Pugh评分(5.11±1.93)分、腹水评分(0.39±0.17)分、总有效率(96.00%)、PTA(74.18±5.68)%、PT(14.25±1.39)s、ALB(39.17±5.64)g/L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实施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效果显著。


乙型肝炎属于临床常见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后期的疾病,当患者进入失代偿期后,可诱发腹水,且随着疾病恶化,可导致患者出现肝肾综合征、难治性腹水、稀释性低钠血症、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并发症[1]。早期常运用护肝、抗感染、穿刺放腹水、补充白蛋白、利尿、限水限盐等常规西医治疗,虽可控制病情恶化,改善各类病症,但整体效果不佳[2],因此部分学者开始推广中医技术,其中以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效果显著,其可发挥活血利水、益气健脾等功效,进一步消除腹水,抗肝纤维化,恢复肝功能,有效调整脏腑功能活动[3]。而本文在面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时,运用不同治疗措施,如下文报道。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晚期的一种临床表现,也是肝硬化失代偿的重要标志之一,早期主要是因为产生大量炎症因子,造成肝细胞的反复炎症损伤,进而增加纤维结缔组织,激活肝脏内星状细胞,并转化为纤维母细胞,从而形成肝硬化,导致肝脏正常结构丧失。早期通过抗HBV药物、护肝、利尿剂等西医治疗,虽可改善临床症状,但可增加肝脏的负担,整体效果不佳。

QQ图片20220826095417.png


从中医角度分析,肝硬化腹水属于“臌胀”范畴,主要是因日久损伤脏腑气血,湿热疫毒之邪侵袭机体,从而导致湿阻、血瘀、气滞、水停于腹中,再加上肝脾肾脏器功能失调,可导致气血虚衰,对此在治疗时,需秉持利水泄浊、健运脾胃、调气活血、滋补肝肾、软坚散结、益气健脾等治疗原则。本次运用了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其主要是由鳖甲、滑石、猪苓、泽泻、茯苓、大枣、麻仁、麦门冬、阿胶、生地黄、党参、桂枝、生姜、炙甘草等药材组成,其中大枣具有活血养血功效;党参具有扶助正气、益气健脾等功效;泽泻、猪苓具有利水渗湿等功效;桂枝具有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等功效;阿胶具有滋阴补血等功效;麻仁具有疏肝理气等功效,鳖甲具有通经络等功效;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等功效,诸药合用,可达到活血化瘀、健脾利湿、软肝散结等功效。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炙甘草汤合猪苓汤能够有效抑制纤维增生,增加肝内蛋白质的合成[7-9],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增加肝脏血流量,改善肝脏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和胶原形成,改善肝功能,发挥稳定肝细胞膜、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

总而言之,炙甘草汤合猪苓汤能够发挥利水通便、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疏肝健脾等功效,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金良,王良超,石贵福等.益气散结消臌汤治疗血瘀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7,38(11):1499-1500.

[2]吴芳,杨文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型肝炎腹水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1-3,6.

[3]宋晓丹.雷火灸联合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9,11(2):69-73.

[4]梁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10):1453-1454.

[5]吴贵林.健脾化臌汤联合西药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9):112-113.

[6]李健.中医二联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11):63-64.

[7]夏锐. 雷火灸联合自制消腹水膏穴位贴敷治疗肝硬化腹水5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8(3):97-98,109.

[8]赵坚. 活血化瘀法在早期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8(14):58-59.

[9]韩松廷. 中西医结合适宜医疗护理技术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消减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8(20),132-134.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刘浩   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系,四川南充,637000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