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 名中医段迎喜治疗小儿呕吐的学术思想探析
详细内容

名中医段迎喜治疗小儿呕吐的学术思想探析

[摘要]呕吐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之症状,其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作为其它疾病的伴随症状出现,呕吐之病因极为广泛。名中医段迎喜主任医师诊治脾胃病40余年,其对于小儿呕吐病症的认识相当独特。在呕吐方面从“象”方面出发,结合于现代医学之诊查微观的手段,对于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的搜集,加以细致的鉴别、处理,在诊断明确之基础之上,把握治疗的关键在于“降逆和胃”,进行合理的施治工作。对于“象”进行搜集、鉴别、综合性的分析,将“司外揣内”之诊断方法进行运用,从而推断疾病之内在的本质。段主任将经典加以创新,提出脾胃病治疗之关键在于除湿润燥、将其本加以补泄,且其善采用顾护脾胃等等治疗方法以对于脾胃疾病加以治疗。本文深入探析名中医段迎喜治疗小儿呕吐的学术思想,以期对于小儿呕吐病症的中医诊治科研、临床有所裨益。


段迎喜主任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脾胃科主任中医师,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名老蒙医药中医药第二、三批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其擅长于治疗脾胃病、肝病、心脑血管病以及其它内科杂病,对于脾胃病尤其具有独特的见解、认识、用药之特点。脾胃病在临床上属于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疾病,中医学中的的“反酸”、“胃痛”、“痞满”、“呃逆”、“腹痛”、“泄泻”、“便秘”等等病症都属于其范畴当中。在临床上常见之症状有上腹部烧灼感、早饱感、腹泻、胃脘部胀满疼痛、便秘等等。脾虚致使脾气升散无力、升降秩序失常。段迎喜老师从医40余载以来,善读并领会经典,博采众长,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在不断的临证当中积累了极为丰富之临证经验,且诊疗疾病疗效显著。在临证过程当中提倡将中医经典进行细致的研读,并进一步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于临床。段老师治疗脾胃病颇具特色,特别是其对于中医呕吐病的治疗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独到之见解、研究、创新,现将其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综上所述,段主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腐熟受纳水谷,性情喜温,过用寒凉则容易出现伤胃,寒凉过用则容易对于脾胃之阳气造成损伤。因此段老师在对于脾胃病治疗的过程当中,在运用大量寒凉中药之同时,常常配伍应用肉桂、人参、生姜、当归、甘草等等辛燥甘温之品以对于其它之寒凉之性进行牵制防止产生过于偏颇,配伍如此则既不致使人体阳气有所损伤,避免了脾胃被寒凉所阻碍,又需要顾及脾胃之喜温的特性生理,可以增强协助人体的正气,使得其用药更加合理而精准[16-18]。在证治内伤疾患时,常常需要注重脾胃元气的补益,可采用白术、人参、茯苓等等以将脾胃得到顾护,同时避免了热邪之伤正。比如中焦之病证可出现阳气怫郁之痞满、呕吐之时,段氏常常选用白术-陈皮-茯苓以达到理气健脾和中的效果;比如上焦之病证出现下虚上实的咳嗽,段氏善以半夏-人参、黄芩-人参以在进行化痰的同时将脾肺亏虚的元气加以补充。此外在煎煮之时还要配伍采用酒、醋、盐、蜜、米汤等等,可以依据病情之需要对于相应的应用加以选择,也说明了他虽然善于对寒凉之药加以应用,但同时十分注重将脾胃加以顾护,有效避免寒邪对于正气的损伤,其同时给后世之温病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强大奠定了一定之基础。段主任治病,源于经典,然却不囿于成规,以期为各医家们提供出一定的临床研究、学术参考之珍贵价值。


参考文献

[1]纪云西,蒋历,黄贵华,等.“象”的哲学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2,5(3):201-203

[2]丁然,焦宏官.中医“象”的特点[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0):150-151

[3]申祺,吕方,刘春援助.应象思维的概念与应用[J].现代中医药,2012,(1):23-27

[4]姜莉.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求理一浅谈中医思维的艺术[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31-432

[5]邢文文,刘奇,李培.司外揣内思想在呕吐临证中的应用探析[J].四川中医,2014,32(2):55-57

[6]高洁.从司外揣内论中医诊断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8):580-581

[7]闫珂.《素问玄机原病氏》的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27

[8]姚燕萍,杨丽娜,尚力.浅析刘完素脾胃病思想在呕吐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1(5):12-15

[9]和中浚.明清时期辨证重于用药思想和辨证纲领的形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6):26-28

[10]张孝文,沈健.浅谈《景岳全书》中关于小儿吐泻的学术思想[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5):226-227

[11]张智龙.“司揣内外”的意义与临床应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4):176-178

[12]丁春.浅议现代中医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中医药,2012,44(10):1-2

[13]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300

[14]甄权撰,尚志钧辑.药性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216

[15]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91

[16]赵军,师建平.以文引医带动模式在中医学术传承创新中的重要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6):61-63

[17]赵军,李婧,师建平.论国学对于中医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8):73-75

[18]赵军,师建平.“医者,意也”理论探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7):118-120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赵军1,李婧1,董重阳2,李昕3,师建平2,刘岩3,高小明3,常虹3,杨广源1   1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2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3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