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专题报道 >>中和医派 >> 中和医派杨建宇论经典名方丁香柿蒂散
详细内容

中和医派杨建宇论经典名方丁香柿蒂散

中华中和医派杨建宇论首批经典名方系列(83)

中和医派杨建宇论经典名方丁香柿蒂散*

庞丹丹1于大远2△杨建宇3.4*杨建强5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3、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慢病医养中心(龙脉温泉)中和医派传承工作室(北京102211)

4、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杨建宇京畿豫医工作室北京知医堂中和国医馆(北京 100031)

5、河南省新密市疾病防控中学(新密  452370) 

*基金项目: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中和医派经方经药专项课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北京昌平沙河高教园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和医派传承工作室专项课题

*通讯作者/指导老师:jianyu66@163.com

△执笔人

摘要: 丁香柿蒂散是《伤寒瘟疫条辨》之名方,是温中益气,降逆之呕之首选,主治胃气虚寒之呃逆。

关键词:丁香柿蒂散;呃逆;经方;中和医派;杨建宇;经药

丁香柿蒂散出自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 ,原文“治久病呃逆,因下寒者。” 丁香柿蒂散由丁香二钱、柿蒂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三钱组成。丁香柿蒂散所治呃逆是由胃气虚寒,胃失和降所致。根据虚者补之、寒者温之、逆者降之的治疗原则,治当温中益气,降逆止呃。方中丁香辛温,温胃散寒,降逆止呃,是治疗胃寒呃逆之要药;柿蒂苦平,降逆止呃,专治呃逆,两药相配,温胃徴寒,降逆止呃,共为君药。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与丁香、柿蒂合用,增强温胃降逆之功;因其胃虚,更配人参甘温益气补其虚,皆为臣药。4药合用,共奏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使胃虚寒散,胃虚复,气逆平,则厄逆胸店自除。

1.丁香柿蒂散的来源、组成及配伍特点

丁香柿蒂散方药:丁香二钱(6g),柿蒂二钱(6g),人参一钱(3g),生姜三钱(6g)。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主要用于诸种呃、噫,呕吐痰涎等病症。

2.丁香柿蒂散的历代医家论述

不同的书籍中该方的药物组成与功效略有区别,《卫生宝鉴》卷十二中记载该方由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组成,主诸种呃、噫,呕吐痰涎。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世医得效方》卷四中记载的药物组成人参、茯苓、橘皮、半夏、良姜(炒)、丁香、柿蒂各30克、生姜45克、甘草15克。主吐泻及病后胃中虚寒,呃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乘热顿服。或用此调苏合香丸亦妙。

《伤寒全生集》卷三中记载丁香1钱5分,柿蒂1钱5分,茴香1钱,干姜1钱,良姜1钱,陈皮1钱。上药各为细末。主治伤寒阴证呃逆;及胸中虚寒,呃逆不止者。用热姜汤调下。不止,宜再服。

中和医派掌门杨建宇教授指出:本方君药应是人参。丁香柿蒂是臣药,可参。

3.丁香柿蒂散的临床应用

3.1呃逆

李俊伯[1]将80例痰浊内阻型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使用旋覆代赭汤治疗,试验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香柿蒂散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丁香柿蒂散联合旋覆代赭汤治疗痰浊内阻型呃逆的效果显著。

杨经远[5]自拟丁香柿蒂散治疗呢逆。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疗效卓著,屡用屡验。

马卫平[6]自 1996年以来, 应用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散加减治疗呃逆 54例,治疗组 54例,显效 39例( 72. 3%) ,有效 14例( 25. 9%) ,无效 1例( 1. 8%) , 总有效率 98. 2%。对照组 36 例, 显效 11例 ( 30. 6%) , 有效 9例 (25. 0%) , 无效 16例 ( 44. 4%) ,总有效率 55. 6%,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方中,旋覆花苦 辛性温, 降逆止噫, 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而助旋覆花降 逆以治噫气呕吐。丁香辛温温胃散寒, 降逆止呃。柿蒂苦 平, 降逆止呃,专治呃逆, 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 降逆止呃而 更助上药以降逆之功。陈皮、木香理气降浊, 厚朴、白豆蔻、 茯苓、砂仁行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和胃, 降逆止呃之 功, 使胃气复、气逆平则呃噫自除,药切病机, 疗效益彰。

刘 建明[7]用礞石滚痰丸合丁香柿 蒂散加减 , 治疗三例顽固性呃逆,均获速效。

杜金辉[9]等对平度市中医院20 例顽固性呃逆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口服中药与穴位注射方法治疗: 中药以旋复代赭汤 合丁香柿蒂散加减 。药物 : 旋复花10g , 代赭石10g, 半夏 10 g, 柿蒂4 个, 大枣10 枚,生姜 10 g,甘草 6 g, 沉香10 g, 沙 参10 g。水煎服, 每日 1 剂, 分 2 次服。连用 3 剂为 1 个疗 程。 穴位注射取内关、膈俞穴各取盐酸异丙嗪 25 mg 穴注, 每日 1 次,连用 3 次为 1 个疗程, 左右交替。脑血管病变所致呃逆多由重病、久病耗伤中气, 损及胃 阴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临床我们采用旋复代赭 汤合丁香柿蒂散, 取旋复花、丁香温胃散寒, 下气消痰为君 药; 代赭石、沉香降逆; 合以柿蒂性温苦涩止呃逆; 生姜温胃 化痰,益气和胃; 大枣养胃补脾为佐使药; 沙参滋养胃阴以和 胃补中, 中虚得补, 而噫气自止。 合穴位内关、膈俞降逆益 气,盐酸异丙嗪以缓急止痛。诸药合用, 呃逆自止。

除此之外,丁香柿蒂散加减还对其他疾病(如中风后、化疗后)并发的呃逆有一定疗效。李婷婷[2]等选取加味丁香柿蒂散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29例。结果显示,治愈 12 例,显效 9 例,有效 6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3.10 %。

苏清芳[3]将96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采用穴位按摩,对照组48例采用丁香柿蒂散穴位敷贴。探讨穴位按摩对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34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对照组痊愈27例,显效1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5.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穴位按摩对中风后呃逆的疗效确切,且明显优于丁香柿蒂散穴位敷贴。

王春梅[4]等为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将40例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加穴位注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确切。

3.3丁香柿蒂散治疗其他疾病结合呃逆的临床应用

王玮[7]等介绍一则周平安教授治疗肺癌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病例,认为其病机是阳气不足,气机逆乱,胃失 和降,选取降逆止呃,温胃散寒为法,以丁香柿蒂散加减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

周芝友[8]共观察治疗 143例,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内窥镜确诊患者, 随 机分成 2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 以生姜泻心汤合丁香柿蒂散加减。药用: 生姜 20g , 黄连 6g ,黄芩 10g , 大黄 6g , 法半夏 10g , 甘草 6g , 丁香 5g , 柿蒂 12g , 鱼腥草 10g ,大枣 10枚, 神曲 15g 。每日 1剂, 中煎取汁,分 3 次温服(病情重,药入即吐者, 少少予之含服, 每 15分钟 1次 ) 。 治疗观察不超过 1月。 对照组: 口服多潘立酮( 吗丁啉) , 10-20mg , 每天 2次; 氢氧 化铝凝胶 10-30mL , 每天 3次; 奥美拉唑每天 20mg ; 有消化性溃 疡者加服阿莫西林胶囊, 0. 5g , 每天 4次, 2周。治疗观察不超过 1月。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治疗组的疗效达到或超过了联合使用 西药的对照组。

4.丁香柿蒂散的现代研究

该方剂中丁香对膈神经的麻醉作用,以及柿蒂等对膈肌运动的抑制作用,加上人参强大的神经调节作用,可对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发现该方剂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还具有一定抗炎、抗氧化损伤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因此对胃炎、胃溃疡等肠道感染性疾病也可以试用。

中和医派掌门杨建宇教授指出:丁香柿蒂散不但可以治疗呃逆,并且可以广泛应用在胃气虚寒的各种疾病,临床拓展,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李俊伯,李宝国.丁香柿蒂散联合旋覆代赭汤治疗痰浊内阻型呃逆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22):3434-3436.

[2]李婷婷,李衍滨.加味丁香柿蒂散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29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06):21.

[3]苏清芳.穴位按摩对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的影响[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7,32(02):57-59. 

[4]王春梅,孟毅.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20例[J].河南中医,2014,34(07):1393-1394.

[5]杨经远.丁香柿蒂散治疗呃逆[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2):104.

[6]马卫平.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散加减治疗呃逆54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01):57.

[7]刘建明.呃逆治验三则[J].江苏中医杂志,1987(11):31.

[8]王玮,吴志松,曹芳,马瑞鸿,姜苗.周平安治疗肺癌化疗后呃逆一则[J].中医杂志,2016,57(04):359-360.

[9]周芝友,何中良.生姜泻心汤合丁香柿蒂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0):37-38.

[10]杜金辉,郭辉栋.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0例[J].河南中医,2003(05):43-44.


收稿日期:2019.05.10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