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65682280
首页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 李凤珍主任医师从壮医毒虚论治痛风
详细内容

李凤珍主任医师从壮医毒虚论治痛风

摘 要:“毒虚致病”是壮医学核心理论之一。李凤珍主任医师认为,“毒、虚”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湿、热、瘀”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亦为病久之变。湿热瘀毒可阻滞龙路、火路,导致天地人三气不同步。她基于壮医“毒虚”理论论治痛风,认为痛风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应分期论治,急性发作期以“清热毒、除湿毒、消肿痛”为主,慢性缓解期以“健脾益肾、利湿化瘀”为主;根据痛风患者脾虚、肾虚及湿毒、瘀毒的主次,权衡用药,或以健脾益肾为主,或以利湿化瘀为主,多获良效。现整理成文,以期为痛风的防治提供诊疗思路及干预措施。

痛风是因血尿酸过高而沉积在关节、组织中,造成多种损害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相关研究[1]发现,其与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相关。西医治疗痛风急性期给予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秋水仙碱等以控制炎症,缓解期和间歇期予降尿酸治疗以防止进一步发作。同时相关指南均推荐进行长期或终身降尿酸治疗,使血尿酸持续长期达标,预防痛风急性发作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壮医药是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痛风方面有独特优势。李凤珍主任医师在治疗痛风方面具有独特见解,主张采取壮药内服及外治并举[3]、辨病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的总原则,效果显著。

李凤珍主任医师,广西名中医,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多年,对风湿病、血液病及内科疑难疾病有着独到的诊疗经验,尤其对痛风的辨证施治颇具心得。笔者跟师学习,感吾师遣方用药之精妙考究,故而特撰吾师诊治痛风经验以飨读者。

本文阐述了李凤珍主任医师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论治痛风的经验,探讨了痛风的壮医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遣方用药。但在运用壮医“毒虚”理论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需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透彻分析,辨清“毒”的种类与“虚”的根源,对因用药,祛毒的同时兼顾补虚,分清阴证与阳证,内外兼治,如此才能恢复机体内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气同步,畅达三道两路。通过以上总结,希望能为痛风的防治提供借鉴,这对壮族医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舒建龙,李凤珍,覃裕旺 . 痛风病理及临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2):218-227.
[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13.
[3] 李凤珍,钟丽雁,梁艳,等.壮医刺血疗法治疗痛风的规范化技术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6):184,186.
[4] 李慧敏,刘兵,章梅芳 . 壮族医学“三道两路”核心理论的建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70(6):65-71.
[5] 宋宁.壮医气血理论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35-37.
[6] 冯文韬,吴素玲.从“湿热痰瘀”等方面论治痛风的临床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7,10(2):245-247.
[7] 林辰 . 论壮医的诊治用药特色[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6):1-3.
[8] 黄汉儒 . 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7.
[9] 钟海森,张倍齐,覃骊兰,等.壮医解毒方药的应用与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6):3083-3086.
[10]姜泉,韩曼,唐晓颇,等.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中医杂志,2021,62(14):1276-1288.
[11]邓凤云,王建芳,罗试计 . 壮药痛风立安胶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2):95-96.
[12]舒建龙,翟阳,徐文华,等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研究探讨壮药痛风立安胶囊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2,38(2):178-185.
[13]曾翠琼,黄汉儒.壮医葫芦茶除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7,23(3):1-4.

本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许正君1 吴宗豪1 诸葛日燕1 李凤珍2※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风湿病科,广西 南宁 530201)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