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65682280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寒露时节可用中医方法御寒
详细内容

寒露时节可用中医方法御寒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寒露节气保健和疾病防治知识。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针对“贴秋膘”、防“秋燥”、秋季御寒等给出中医养生建议。

秋季“贴秋膘”的习俗蕴含着中医养阴的原则,但肥胖人群是否还需要在这个阶段正常减肥呢?对此,仝小林提醒,“贴秋膘”是古代食物匮乏时期的一种进补方法。对于现代肥胖或超重人群来说,仍应控制饮食,可以选择吃山楂,或者饮用普洱茶、红茶等饮品助消化,同时适当运动。此外,在秋冬季节,由于人体代谢减慢,可以采用刮痧、火罐等非药物疗法来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

关于防“秋燥”,仝小林表示,首先是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其次,他推荐了清代瘟病学家吴鞠通的“五汁饮”。“本来这是治疗瘟病后期‘伤阴’用的方子,缓解‘秋燥’的时候也可以用,而且在家做起来比较方便。”仝小林详细介绍,“五汁饮”由梨、莲藕、荸荠、鲜芦根和鲜麦冬榨汁制成,可以直接饮用或加蜂蜜、黄糖调味,也可水煮放凉后喝,能养阴、润肺、润燥。若食材不全,可用椰汁、鲜牛奶、鲜石斛、鲜百合、鲜银耳替代其中一两种。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仝小林介绍,“寒露脚不露”的意思是,寒凉已经显露了,足部要注意保暖。他提醒三类人群:一是体质偏寒,平时怕冷且容易感冒的易感综合征人群;二是经常痛经的女性,痛经时候有肚子凉、腰凉的症状,要额外注意足部保暖;第三类是老年人群体,老年人本身阳气就不足,特别容易感寒,感寒最容易从脚开始,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脚。仝小林建议“胃寒”的人群平常可多食“炮姜”,全身怕冷可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或晚上睡前用暖水袋焐肚子、腰、腿。另外还可用麻黄、桂枝等温经散寒的中药泡脚或泡澡。

仝小林还针对糖尿病人群给出养生建议。他介绍,中医提倡“苦酸治甜”,建议患者多吃苦味和酸味的食物。苦味食物如苦瓜、野菜、苦丁茶、苦咖啡以及中药黄连、苦参、黄芩等,都具有降糖作用。酸味食物,如山楂、乌梅、酸枣仁等,具有收敛作用,可以帮助缓解糖尿病患者尿多、汗多、睡眠不佳等问题。此外,还可通过穴位按摩来辅助治疗。经常按揉鱼际穴可以养阴、清肺、润燥。用桑叶泡茶也是一种有效的清热降糖方法。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