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65682280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中药“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新共识发布
详细内容

​中药“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新共识发布

(记者徐 婧)日前,《“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的定位及人用经验价值取向的专家共识》发布。该共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王永炎、肖伟、田金洲、陈士林、朱立国,国医大师孙光荣、张大宁、周岱翰、梅国强、 沈宝藩、王庆国、王晞星、南征、韩明向,中药学专家高月、肖小河、孙晓波、中医临床专家胡凯文、贾立群、冯利、吴承玉、丁霞等23位中医药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发布,该共识明确了“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里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的不同定位,并进一步明确人用经验是该体系的核心,其数据应来源于临床实践场景。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简称“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以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随后发布多项指导原则,推动该体系的完善与实施。


王琦认为,该体系充分考虑到了中医药独特的临床实践特点及其研发规律,明确了人用经验在中药新药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和地位,体现了中药新药研发“源于临床,回归临床”的基本特点与研发路径。将中药新药评价研究模式从“老鼠点头”的化学药模式,重新回到尊重临床疗效,即“人点头”这一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研究范式。“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在保留临床试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药理论和人用经验作为重要审评依据,强调并尊重中医药临床实践的规律,打破了中药长期套用化学药审评标准的局面。


“制定这项共识的初衷是因为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当前‘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尚处于进一步完善之中,由于中药评审工作的复杂性,目前中医药业界在实践中尚存在一些争议。特别是对于“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的定位,以及人用经验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仍存在较大的困惑。”王琦说。为此,他牵头邀请多位院士、国医大师、中药学相关专家、中医临床专家,召开推进中药“三结合”审评体系实施研讨会进行充分讨论,形成了专家共识。


共识明确了“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的形成与定位。共识认为,中医药理论是“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中药新药审评的重要依据。人用经验的获得及临床试验的实施均不能脱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人用经验是践行中医药理论的结果,其数据包含了中药新药的处方组成、临床定位、适用人群、剂量、疗程、安全性等重要因素,为后续的临床试验设计提供研究基础,在“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因此,人用经验是“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的核心环节,是中药新药研发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共识明确了“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中人用经验的内涵与其价值取向。共识认为,“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中的人用经验指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用于满足临床需求,具有一定规律性、有效性和可重复性的经验总结,最终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案或者治疗药物等。


共识认为,人用经验的疗效可以从症状、证候、疾病3个维度进行评价,还应满足评价指标的客观化、可重复性。依据疾病的中医和西医诊疗指南,全面采集治疗前后的症状信息、证候信息,以及与疗效评价直接相关的结局指标,包括实验室指标、功能评价、影像学评价、终点结局等。人用经验的获得应以临床实践为根本,无论在处方形成阶段还是初步验证阶段,均不能偏离“以患者的获益为最终目的”的临床价值观与医疗实践场景。


共识还明确了“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中人用经验与临床试验的关系。共识认为,“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中人用经验与临床试验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人用经验数据的质量决定了后续需要开展哪一期临床试验。人用经验数据的获取不能偏离医疗实践的场景,不能与在可控条件下去除各种混杂因素进行的临床试验相提并论。


“‘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还在不断完善、发展之中,需要主管部门、学术界、医疗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加以完善。”王琦表示,该体系的完善还需要多领域共同努力,以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