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科阶段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而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实施过程管理则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中,针灸正式被列为一级专业学位类别,可授予硕士专业学位。这一举措肯定了针灸成为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完善、治疗技术特色鲜明、临床运用极为广泛的应用型学科。在针灸专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其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显得更为迫切。只有更加适应针灸行业领域的要求,才能够促进这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主力军,针灸专业研究生肩负着这一伟大使命,需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切实做好针灸相关工作,为中国针灸的发扬光大添砖加瓦。但是目前针灸专业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中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其专业能力,尤其是专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本文针对针灸专业研究生专科培训阶段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 1 专科培训阶段的重要性 在专业硕士研究生与规培并轨模式中,培养阶段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规培阶段,此阶段研究生不分专业,统一在所培训医院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医技科室等轮转,学习各科室临床常见病,锻炼学生面对不同病种的接诊能力,因此又称通科培训阶段;第二部分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简称专科培训阶段。专科培训阶段是极为重要的部分,是在规培的基础上,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地从事专科疾病诊疗工作人才的重要过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质能力、基本专科特长和相应科研教学能力的临床医师。在专科培训阶段,研究生将回归本专业相关科室,相对独立地进行临床实践,并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承担绝大部分住院医师工作,包括收治患者、办理出入院、开立医嘱、查房、书写病历、独立值班、处理患者病情变化等一系列流程。对研究生来讲,此阶段是对前期通科培训阶段能力的提升,也是历练专科能力的重要机会,更是从学生到医生的关键过渡阶段。 针灸科适宜病种较丰富,又有特色优势病种,且不同导师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故研究生专科培训阶段一般以导师研究方向为主,进行专科疾病诊治与科学研究。在临床一线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本专业相关患者,了解不同疾病患者的症状、体征特点,从诊断与治疗中不断巩固已知、探求新知。这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能力、增长经验,还有助于其在诊治过程中发现临床问题,在不断钻研中提出一些有科研价值的方向,有利于在本专业深耕,探索出更多的诊治方法及研究新思路、新方向和新方法。 针灸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针灸专业研究生需要掌握的临床操作较多,所包含针灸方法十分丰富[2]。最常见的毫针刺法也已衍生出多种针刺理论和其指导下的针刺方法,如靳三针、调神针法、腕踝针、一针疗法、腹针、脐针、运动针法、颊针、头针、眼针、耳针、平衡针等;以及根据临床实际应用衍生出的特殊针具和针灸方法,如岐黄针、揿针、梅花针、三棱针、火针、激光针、刃针、小针刀、浮针等。现在常用的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也属于针灸疗法。艾灸包含的种类也较为丰富,如艾条灸、艾炷灸、温灸器灸、药线点灸等;其中又包含多种灸法,如悬起灸、实按灸、发泡灸、隔物灸、天灸等。拔罐、刮痧、刺络放血等也属于针灸疗法。目前,针灸流派层出不穷,不同流派有着特色的针灸疗法,针灸疗法的理论内容也日趋完善。临床效果优良的针灸疗法都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因此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科培训期间需要更加注重临床技能培训,加强对各类针灸疗法的学习并勤加练习,为未来能够在工作中熟练运用各类针灸疗法打下坚实基础。 2 专科培训阶段存在的问题 2.1 时间紧 任务重 专科培训阶段是研究生期间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研究生需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继续进行科室轮转、专科技能学习与锻炼,学业上还需要完成毕业课题的数据统计工作并撰写毕业论文、参加论文答辩等,同时还需要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且即将毕业的研究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环境或升学压力。当今社会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硕士是介于学士与博士之间的层级,容易陷入升学与就业的漩涡。多数27~29岁的研究生,既担心升学后不能兼顾成家立业,又担心就业无法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在多重压力的影响下,更容易影响到其专科学习。此外,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课题多为前瞻性临床试验,其课题研究后期的随访与数据统计工作极为繁重;而作为一名规培医生,其又必须承担起科室轮转、管理患者的工作,短期内任务量大,可能会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2.2 责任小 进步少 研究生规培期间虽然会相对独立地管理患者,但仍然缺乏“主人翁”精神,出现完成任务式管床、机械式开医嘱、流程式写病历等现象。可能与规培研究生自我认识欠缺相关,认为管床是帮助带教老师减轻工作压力,任何问题都有带教老师承担责任,做得好坏都无所谓,只要完成任务即可,故在收治患者、查体以及书写病历等方面都漫不经心,缺乏自我约束,没有意识到每个临床处理过程都是对自身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不过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可能与带教老师权力下放不足有关。当带教老师缺乏带教意识时,就会忽略规培研究生的能力锻炼,大包大揽,未能将锻炼机会留给规培研究生。如临床中有些带教老师不放心学生收治患者,全程自己完成;或者在学生收治患者、完成病历书写后,不当面批改或指点,而是删除原有内容并重新书写病历;或者在查房过程中不顾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填鸭式”开具医嘱,没有尽到带教义务。这造成规培研究生责任意识差,未将自身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不能真正锻炼临床能力,自然无法获得长足进步,临床能力提升较小。 2.3 流程化 不切实 针灸专业实践性强,但是目前的规培阶段考核缺乏个性化方案,对研究生专业能力的评定只关注机考分数和考场固定操作模式,忽视了平时管床过程的表现,缺乏对平时的临床实践能力、管床过程中的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时的思辨能力、针灸专业技能临床实操能力的过程化评定。医生的工作本身就是在不断与患者沟通、诊治的过程中进行的,正如每个医生都听老师说过“患者又不会按课本上的内容生一模一样的病”。针灸更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如果只注重刻板的操作流程与规范,既不符合临床实际,也限制了针灸的发展与进步。针灸专业的各种流派、各类操作方法百花齐放,各有所长,本科阶段对教材知识的考核无可厚非。但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一定诊治疾病的思路和方法,为进入临床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因此,流程化地完成针灸专业规范化培训过程考核是不符合实际的,无法提高研究生对临床工作的重视度,会造成针灸专业研究生对本专业疗法操作的生疏,不利于真正锻炼其临床能力。这影响了针灸专业研究生的能力发挥,也不利于针灸领域发展的百花齐放。 3 专科培训阶段的三个建议 3.1 增加专科培训时间 专科培训阶段的任务是必须完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增加专科培训时间以切实缓解研究生压力,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和专科培训的成效。正如前文所述,研究生专科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而针灸专业实践性较强,相关能力的提升绝不是一朝一夕快速达成的,需要不断地在本专业进行临床跟师、临床操作,见不同的患者,辨不同的病证,以此积累经验,提高对优势病种的认识,才能有底气进入临床一线工作。在相对固定的培训时间内,可以通过压缩通科培训时间,合理规划临床内、外、妇、儿等科室轮转时间,在不影响对各科相关病种学习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时间补充到针灸专科培训阶段,以加强专科能力的培养;也可适当延长专科培训时间,实行弹性制毕业结业方案,根据研究生实际临床能力评定是否予以结业,以此提高其对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视度,真正培养出合格甚至优秀的针灸临床医生。 3.2 增强研究生责任意识 只有认识到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性,人们才会真正重视其过程。绝大多数规培研究生在二年级便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证,医院应及时协助其将医师执业注册至本院,在收治患者、开立医嘱和书写病历过程中体现研究生本人的名字,而不是一直采用带教老师的工号和名字进行操作,做到责任到人,增强其主人翁精神。同时,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意识到临床能力的锻炼体现在点滴小事上,明确专科培训阶段对个人的意义所在。只有在临床上认真踏实地学习,积极完成带教老师布置的任务,并及时向带教老师请教不足之处,努力改进个人在临床中的错误或短板,才能够不断进步,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不可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带教老师应该重视入科宣教,在前期引领、中期指导、后期监督中,做到有计划地“放手”,逐步提升学生临床能力;同时提升自身带教能力,树立良好带教形象[3]。在带教过程中,始终明确老师的使命感,为培养一批更加优秀的临床医师而努力,积极带领学生完成临床操作,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当面提出修改意见,将个人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不是视其为“杂活机器”。 医院及科室层面应该积极培养具有良好师德的带教老师,对带教老师的带教质量切实进行规范评估,如“明察暗访”式巡视,深入临床以观察带教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场景,听取学生对带教老师的真实评价,对带教老师进行相应考核,如病历批改情况、临床授课情况等带教相关内容;还应该相应增加带教老师的荣誉或奖励,提高其带教积极性,使带教老师更加有动力、有热情地完成带教工作,为临床培养更为规范的医生,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3 设计个性化考核方案 标准化考试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考核模式,但是存在一定弊端。对专科培训阶段而言,其弊端尤为显著。除了培养针灸专业研究生多种针灸疗法的熟练掌握之外,应该培养其诊治疾病的综合能力。只有将片段化的、独立的不同针灸疗法组合成系统诊疗方案,才能够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因此针灸专业研究生的专科阶段考核应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考核基本理论即针灸疗法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二阶段考核不同针灸疗法的实际操作,第三阶段考核针灸疗法的临床综合运用能力。第一、二阶段可采取标准化考试,第三阶段建议采取开放式考核。具体来讲,第一、二阶段考试时可以将基本理论或针灸相关疗法进行整合,随机抽取题目,由专业老师评定研究生的掌握程度;第三阶段考试可不在固定考场进行,而是主要根据研究生一段时间内的平时表现、带教老师评价、患者反馈等,进行多维度评定。如可以在科室设定3名左右的固定人员,对学生的日常诊治能力进行观察并记录。选定人员需要具有公平公正意识,本着对患者负责任的原则进行观察记录。最终评定时选取平均分,从而真正培养临床能力优越的研究生,实现专业研究生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4 小结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医院对拥有知识、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临床实践能力在医疗行业发展中的地位无可撼动,疗效是医疗卫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是临床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在针灸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的专科培训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以培养高质量针灸临床医师为目的,完善此阶段的带教学习、临床考核等内容,切实提高针灸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针灸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前期人才培训支持。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尹力为 陈振虎 贾 超 张 宾 徐展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5)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