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65682280
首页 >>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 >> 思维导图促进中药学有效教学初探
详细内容

思维导图促进中药学有效教学初探

摘 要:目的 探究思维导图(Mind mapping,MM)对中药学对分课堂(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PAD)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济宁医学院2020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75名学生为对照组,实施PAD教学法;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93名学生为实验组,先后实施PAD、PAD+MM两种教学法。基于问卷调查、在线学习数据、测试成绩、师生座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实验组学生对PAD+MM教学法各条目的总同意率均在85%以上。实验组采用PAD+MM教学法后,在线观看视频人数比例、人均观看时长均较对照组增加,学习成绩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PAD+MM教学法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结论 思维导图促进了中药学PAD的有效教学,值得推广和应用。


中药学是教授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具有知识点庞杂、零散,记忆量大的特点。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团队自2018年以来致力于中药学课程的对分课堂(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PAD)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发现,PAD教学常存在学生应付多、自主学习深度和创新度不够、知识掌握系统性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分析认为,学生对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梳理不清、思考和理解不够深入,是造成上述痛点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前期PAD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思维导图(Mind mapping,MM)融入PAD的相关环节,并通过评价其效果,探讨MM对PAD教学的促进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济宁医学院2020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1个合堂班75名学生为对照组,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1个合堂班93名学生为实验组。两个合堂班学生前期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课程学时、教学大纲、授课老师均相同。对照组男42名,女33名;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1.08±1.16)岁;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成绩(75.75±10.67)分,中医诊断学期末成绩(78.95±10.63)分。实验组男52名,女41名;年龄19~25 岁,平均年龄(21.30±1.20)岁;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成绩(74.96±9.33)分,中医诊断学期末成绩(76.72±9.07)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中药学同章节内容由同一位老师授课。PAD教学设计及实施:(1)学生分组:每组5~6名学生,指定其中1名为组长。(2)课程安排:每周2次课,每次2学时,每次课间隔3~4 d。每周进行1次PAD(隔堂对分)教学,内容涉及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整合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血药(整合止血药、活血药)、化痰止咳药、补虚药。(3)实施流程:第1次课2学时,老师线下精讲留白(可使用MM),课后立即通过智慧树课程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下发学习指南、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第2次课前学生利用平台学习资源、教材等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小组讨论、凝练小组问题,将对分作业上传作业模块。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并将问题带入课堂。第2次课2学时,针对小组问题,全班讨论;老师总结答疑和拓展。课后平台巩固练习和延续讨论。


1.2.1 对照组 采用PAD教学法。对分作业中的“亮”不要求绘制MM,课中亦无登台授课环节。


1.2.2 实验组 采用PAD+MM教学法。(1)解表药、清热药部分,对分作业要求同对照组。(2)其他内容部分,对分作业中的“亮”要求绘制1~2幅MM,不拘泥课本知识结构,可拓展中药故事、名家用药经验、中药古籍记载、现代药理研究、相似功效药物联系比较等。小组成员完成讨论,包括对小组成员绘制的MM进行分析评价,选出最佳导图进行小组二次共同完善和创作,并做好课中登台授课准备(时间为4~5 min)。MM可以适当留空,由其他组学生填空和讨论。学生登台展示以课堂随机抽号和老师均衡选号的方式进行。课堂讨论中,可针对各小组展示的MM进行评价和建议。课后各小组修改、完善小组MM,上传小组成果作业。


1.3 教学效果评价 (1)问卷调查:自拟问卷,采用问卷星无记名作答。(2)在线学习数据:通过平台获得实验组、对照组学生PAD各小节在线观看视频人数、每人观看时长等数据,计算出该章节在线观看视频人数比例、人均观看时长。(3)测试成绩:两组相应章节授课完毕,立即在平台发放试卷进行随堂测试,测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共18分。期末考试采用纸质试卷,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共100分。(4)师生座谈:授课老师和实验组学生代表分别对两种教学法下学习表现和学习感受进行实事求是的沟通交流,得出共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随堂测试和期末测试成绩以(xˉ±s)表示,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各条目总同意率均在85%以上。94.62%(88/93)的学生认为,相对于PAD教学法,PAD+MM教学法“自主学习需要更多时间”,总同意率位居所有条目榜首;“更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自主学习收获更多”“更利于提高分析、思辨能力”“更喜欢PAD+MM教学法”“更利于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总同意率也均在90%以上。并有87.10%(81/93)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会主动使用思维导图”。整体来看,实验组学生对MM融入PAD教学法颇为认可。


2.2 在线学习数据 相同学习内容下,采用PAD+MM教学法后,实验组学生在线观看视频人数比例、人均观看时长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提示该教学法较PAD教学法更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投入更多时间来学习。


2.3 测试成绩 采用PAD教学法,实验组随堂测试成绩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AD+MM教学法后,实验组随堂测试成绩及期末成绩较对照组有了一定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师生座谈共识 (1)学生绘制和使用MM分享授课后,对分作业个人提问、小组讨论凝练的问题不再多是教材书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课堂讨论争辩更加活跃。(2)融入MM有助于充分展现PAD的“亮”点,让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有更好的把握。(3)学生开始对既往课程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应用,促进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重构,更好地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吸收。(4)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和展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个性化MM“学习产品”,MM共享、讨论与评价,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和交流。(5)PAD+MM教学法需要全面掌握和思考知识后,才能完成导图绘制,相对于PAD教学法,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和学习时间的投入。


3 讨论


3.1 PAD教学法及其优势和不足 PAD教学法被称为中国特色大学教学新方法,包括教师有限教授(Presenta⁃ tion)、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Discussion)3个基本环节,其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的,实现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与国外讨论式课堂优势的有机结合,“教”与“学”的对分、交互、融合和促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PAD教学法在中药学课程中得到了认可。其“亮考帮”的凝练,必须建立在系统、深入地梳理知识后,否则就会肤浅、质量不高,导致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思维发散不足、知识缺乏系统性掌握等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高质量分析、归纳知识并凝练问题和观点,整理和激发思维,形成高效、高质的思维对话,是真正激发和实现PAD教学活力以及保障教学质量之所在。


3.2 MM可促进PAD有效教学 MM具有整理和激发思维的功能,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工具,符合建构主义认知和学习理论。从PAD教学环节实施来看,老师精讲、学生自主学习并做读书笔记、每次PAD结束等环节,都可以合理应用MM。教学中,让学生绘制MM,并通过MM登台讲解,无疑提高了学习任务的挑战度。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才可能绘制出个性化MM,而且必须联系、贯穿新旧知识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在线学习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学习态度和付出。PAD+MM教学法下,实验组学生在线视频学习人数比例、人均观看时长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将MM融入PAD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学增负。这与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MM融入PAD后“自主学习需要更多时间”的总同意率最高相吻合。同时,学生创作出来的不同MM为相互间的知识学习提供了更多借鉴,有利于解决中药学知识学习枯燥、记忆难等问题。这种“学习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与小组讨论均属于主动学习范畴,促使了学生“教学相长”,有利于达到巩固知识、提高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深刻性的目的。此外,通过MM,老师能够“全景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中医逻辑思维,并能够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


MM不仅是学习和记忆的方法和工具,更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MM的融入对PAD教学展现“亮”点,推动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提升其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均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的本质是构建神经元连接,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融入学习方法改革,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的全面达成。这也解释了实验组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组,该组学生更喜欢融入MM的PAD教学法的原因。


4 小结

目前,MM联合PAD教学法及MM促进PAD有效教学的研究较少。初步研究提示,MM促进了中药学PAD的有效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能力培养。MM融入教学方法改革使教法、学法同行,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孙闵 万广宋  樊静娜 于斌 王荣 孙平一  济宁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山东 济宁 272067)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