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专题报道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 >>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四) 穴位埋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便秘
详细内容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四) 穴位埋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大便次数少于2-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次,粪便量少且干结时称为便秘。但有少数人平素一贯是2-3天才大便1次,且大便性状正常,此种情况不应认为是便秘;对同一人而言,如大便由每天1次或每2天1次变为2天以上或更长时间始大便1次时,应视为便秘。


便秘,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便秘在程度上有轻有重,在时间上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由于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因此,一旦发生便秘,尤其是比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常的便秘,这样的患者应及时检查,查找引起便秘的原因,以免延误原发病的诊治,并能及时、正确、有效地解决便秘的痛苦,切勿滥用泻药。 


便秘多见于老年人,可分结肠便秘和直肠便秘。老年人牙齿多不健全,喜吃低渣精细饮食,因而缺少纤维素对肠壁的刺激,使结肠运转粪便的时间延长;加之老年人运动少,肠肌收缩力普遍下降,均易促成结肠便秘。老年人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造成粪便嵌塞在直肠窝内而形成直肠便秘。便秘也可由肛周疾病如痔、瘘、结肠癌、直疝等引起。某些铁、铝、钙制剂也可引起便秘。 由于习惯性便秘患者往往长期服用泻剂,也可导致肠功能紊乱。


多数慢性便秘患者仅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数天甚至1周才排便一次,排便时可有左腹痉挛性痛与下坠感,部分病人诉口苦、食欲减退、腹胀、下腹不适、排气多或有头晕、头痛、疲乏等神经官能症状,但一般都不重。急性者则在原有规则的排便习惯下,无特别的原因,于短期内发生便秘,尤其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直肠和结肠的癌肿。伴有剧烈腹痛、呕吐或便血者,则应考虑急性肠道阻塞引起的便秘。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使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久,粪便内所含的水分被过量吸收,粪便变得干燥坚硬,排便时伴有时间延长,难于排出,肛门坠胀、疼痛,或引起了腹胀、腹痛、多屁、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等症状,正常的排便规律被打乱,排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严重者排出的大便像羊屎样,呈小球形颗粒状,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并伴明显排便困难。一般体检常可在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部位触及痉挛的肠管或粪块,但在排便后则消失。肠梗阻者则常有腹胀、腹痛、肠型及肠蠕动波。


埋线治疗取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归来、下巨虚、曲池、支沟。配穴:热结加合谷;气滞加中脘、行间;久病体弱寒秘者加脾俞、胃俞;气虚加灸神阙。操作:用PGA或PGLA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或者胶原蛋白线注线法,每2周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典型病例:马某,女,45岁,公务员。病史:排便困难10年余,约5-7d排便1次,同时一常需要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入院后经结肠传输试验及排粪造影检查,诊断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首次埋线治疗后,自诉次日有肠鸣,第3天晨即有排便,以后约每2d排便1次。后又经两次治疗,平均每1-2d排便1次,经随访3个月,症状消失,无复发。(摘自:彭辉,刘建平.穴位埋线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32例[J].现代中医药,2013,33(1):54-55,65)


王某,女,50岁,1997年4月15日就诊。患习惯性便秘3年,近1个月加重。经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症见大便干结如栗,5天1次,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就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服果导片、番泻叶等,不见好转。据主证辨为脾虚气弱证,取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1次性穴位埋线;另加脾俞、胃俞、神阙,针刺用补法,加灸法,每日1次,治疗3次后,症状明显减轻,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摘自:李桂琴.穴位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30例[J].中医研究,2003,16(3):49-50)

中医认为[1]该病多为气血阴津亏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津少则不能润泽大肠,肠道干枯便行艰涩;或因素体阳虚阴寒内生,流于肠胃凝滞固结致阳气不通,津液不行肠道难以传输而为便秘。选用[2]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具有疏通腑气,健脾和胃之功。水道、归来、天枢宣通三焦气机,通泻大肠腑气,气海、关元助阳逐寒温煦下焦以散凝结。埋线治疗便秘顾本求源,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费用低廉,弥补了药物对症治疗痊愈率低,剂量依赖性强的不足。便秘的病位[3]主要在大肠,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发病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饮食内伤,身体虚弱,阳气不足,阴血亏虚。其病机是大肠失于濡润,传导功能失调,故取大肠募穴天枢与大肠俞,配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以疏通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自可复常。曲池、合谷泻大肠腑气以泄其热,取腑会中脘通降腑气,肝郁气滞,泻行间以疏肝气,补脾俞胃俞,扶助中气,脾胃气旺自能生气化血。


穴位埋线具有复合刺激作用,可以调节力平衡,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而产生良性诱导,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埋线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具有穴位封闭、针刺、放血、留针、组织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法,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学和化学刺激,具有速效和续效两种作用。其机理为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器机能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防御能力[4]。崔氏等[5]观察足三里穴位埋线对脾虚证大鼠兔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穴位埋线对脾虚大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对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亦能明显提高,并能增加脾虚大鼠的脾重指数与胸腺重量指数,提示穴位埋线对脾虚证的治疗机理可能与调节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有关;张光奇等[6]研究穴位埋线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粘附分子CD44、 CDS、及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D44、CD54及血清中T细胞IL-2含量较正常鼠低(P< 0. O1),埋线后能显著提高组织中CD44、CD54含量,且优于SASP药物组,在提高血清中T细胞IL-2含量上,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埋线组与模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 05)。认为穴位埋线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周氏等[7]在胆囊穴、中脘穴和胃俞穴埋线,观察对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组穴位埋线,可以显著地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动力,解除幽门痉孪,减少胃粘膜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以及腺体增生、肠上皮化生;刘卫英等[8]通过选取大鼠肝俞透胆俞(双侧)、丰隆(双侧)大椎、穴位埋线,实验证实可降低降低甘氨酸、牛磺酸的含量;大脑皮质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的含量,从而提高皮质r-氨基丁酸/葡萄糖比值,达到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的平衡,从而发挥抗癫痫作用;还有人发现,由于羊肠线刺激平和,对大脑皮层中急性疾病较强的病理信息干扰和抑制力量不足,因而不能迅速产生作用,但对慢性疾病却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治疗便秘的方法和取穴,诸穴配合充分使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便秘得以治愈。


【参考文献】


[1]尹平,徐世芬,朱博畅,等.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51例[J].河北中医,2012, 34(4):563-564

[2]刘志霞,龚旺梅,刘志宏.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25例[J].中医研究,2012, 25(6):60-62

[3]闫海飞,王莉.穴位埋线治疗慢性便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3):152-153

[4]杨才德,包金莲,李玉琴,等.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机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67-71

[5] 崔瑾,欧桂珍,杨涛.穴位埋线刘脾虚证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6):14.

[6] 张光奇,向开维,杨孝芳,等.穴位埋线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黏附分子CD44、CD54及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2,22(11):765-768.

[7] 周友龙,张丽蓓,中霞.穴位埋线对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 (6) : 17

[8]刘卫英,邓元江,彭楚湘.穴位埋线对实验性癫痫大鼠大脑皮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5, 18(12):6-9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 兰州 73002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内科 730020   3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735100  4甘肃省张家川卫生院 741506 5.金昌市金川区中医院埋线专科733300 杨才德1 赵达2 于灵芝1 包金莲1 张晓红3 樊建林4周承蕊1 朱立云5)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