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 张晓阳基于一气周流理论及腹针理论针刺治顽固性面瘫
详细内容

张晓阳基于一气周流理论及腹针理论针刺治顽固性面瘫

摘要:[目的]总结张晓阳教授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腹针理论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方法]通过随师临证纪录、分析张晓阳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医案,查阅相关文献,从整体辨证、取穴特点、补泻手法等方面总结张师的临床经验,并举一则验案佐证。[结果]张师认为,顽固性面瘫迁延不愈、正气暗耗则正虚邪恋,病机复杂,宜借助中医特色体检项目整体辨证,把握病机,基于一气周流理论创立“左升右降”针法调气、调神,结合腹针疗法调整一身之阴阳气血,配合鸡爪刺疏通局部气血经络,整体扶正和局部散邪相结合、形神同治。[结论]张师治疗顽固性面瘫注重整体气血阴阳的调节,强调扶正与祛邪并治,“左升右降”针法联合腹针、鸡爪刺等特色针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基金项目:2019年海南省第二批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经费(琼卫中医函(2019)9号),三亚市科信局科技创新项目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自限性疾病,西方医学多指周围性面神经炎,最常见于贝氏面瘫,通常急性起病,在数小时至数天症状达到高峰,约80%患者可在数周或1-2月内恢复[1]。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我国面瘫发病率约为万分五十,每年约有65万例[2],针灸疗法效果显著,面瘫为WHO推荐使用针灸治疗的56种疾病之一。中医学称“口僻”“口眼喎斜”等,失治误治、年老体弱、病情严重等导致面瘫迁延不愈,甚至出现面肌痉挛、倒错等后遗症,久之形成顽固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非普通针刺能够治愈[3],故又称为难治性面瘫。张晓阳教授根据临证经验及文献研究将面瘫病程超过3个月未完全恢复或遗留后遗症者诊断为顽固性面瘫。张晓阳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导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师从国医大师孙光荣,致力于研究针灸治疗失眠、郁症、顽固性面瘫等疾病,结合近30年临床实践,基于一气周流理论创立“左升右降”针法并结合腹针疗法、合谷刺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

222222.jpg


至今,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仍是临床中的一项挑战。张晓阳主任重视整体证、扶正祛邪,并在黄元御“一气周流”和《内经》皮部理论的基础上自创了“左升右降”微针调气法,浅刺皮部、调畅气机使人体恢复一气之周流,微针浅刺无针感力求患者身心放松,气机通畅,形神合一。结合腹针疗法直接调理脏腑、经络,培补先后天之本,匡扶正气。配合局部浅刺及合谷刺,疏通面部经筋之雍滞。同时,张晓阳主任始终强调针刺时患者充分放松精神和肢体,则神有所归,气行通畅。告知患者病情及医治进程,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干扰,增强治疗信心,从而激发正气御邪缩短病程。并因人制宜予饮食指导、病后防护和功能训练等。全面统筹,以促进顽固性面瘫患者面肌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40

[2]韦艳丽,刘江,黄霞.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近况[J].中医临床研究,2018, 10(13):135-138

[3]陈婷婷.贺氏三通法配合透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8,16(03):70-72.

[4]殷小兰,陈峭.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辨证及辨病中的应用现状概述[J].亚太传统医药,2018,014(12):80-82.

[5]黄元御,四圣心源[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2

[6]张晓阳,刘琦.左升右降微针调气法治疗失眠1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8):92-94.

[7]易晓英,朱荟萌,陆丽明,等.《黄帝内经》浅刺法探析[J].中医学报,2019,34(9):1812-1816.

[8]薄智云,腹针疗法[M].8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50

[9]张晓阳.针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J].陕西中医,2008,29(1):88-89.

[10]董雪莲,虞逸舒,艾炳蔚.近10年《灵枢·官针》中“合谷刺法”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0,37(02):115-118.

[11]杨宏伟,陈梅,苗莉娜,等.鸡爪刺分经取穴配合运动针刺法治疗颈肩疼痛5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06):9.

[12]刘然.基于一气周流的运脾升清泄浊法论治尿毒症的理论探讨[J].四川中医,2020,38(06):56-59.

[13]王芳芳,牛学恩.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浅谈泄泻证治[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5):47-49.

[14]黄琰,指导:王丽平.腹针疗法处方解析[J].新中医,2020,52(5):133-136.

[15]刘平.“合谷刺”配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03):32-33.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种茵1 徐林新 1张晓阳2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州 510000;2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三亚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海南,三亚 572000)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