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 王健教授治青年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浅析
详细内容

王健教授治青年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浅析

摘要: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在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检出率正在逐年上升,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青年人CAG的相关研究。导师王健教授在实践中寻找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根据青年人的发病特点,从症状入手,抓住病机,依据扶正祛邪兼施、调整气机升降、用药寒热并调的治疗原则选方用药,治疗青年人CAG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消化科慢性常见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改变等,使得CAG在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检出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其学习、工作及生活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远期癌变恶化风险也较大。对CAG进行早期干预,有利于控制甚或逆转该病的发展,提高青年人的生活质量。

222222.jpg


根据临床症状,该病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胃痛”“嘈杂”“反酸”的范畴。中医药对CAG的病因病机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运用辨证论方法体系,在CAG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肯定的成就,临床实践已经证实了服用中药能够明显改善该病的临床症状,对萎缩、肠化也有着肯定的疗效,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青年人CAG的相关研究。


王健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20年余,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有幸跟随王老师学习,现将导师治疗青年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的盛衰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正虚卫外不固,邪气乘机侵袭机体,正邪交争,邪胜正负而发病。因此导师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重视补益脾胃、顾护脾胃。传统医学强调在治病时要重视整体观的同时也重视个体性,导师在治疗青年人CAG一直遵循这个原则,立足于青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原因加以辨证论治。此外,导师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外,还辅以心理疏导,提高了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Correa P.A human model of gastric carcinogenesis. Cancer Res,1988, 48:3554-3560

[2] 王亚杰,国嵩,杨洋,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11):874-878.

[3] Chronic gastritis in China: a national multi-center survey.2014,14(1):21

[4] 刘京运,金世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及发病的影响因素[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01):152-154.

[5] 袁索红, 周红兵.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 (16) :115-116.

[6] 方文静,曹雪.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价值分析——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10):232-233.

[7] 范尧夫,吴燕敏,刘皓,等.中国华东地区人群胃癌癌前病变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02):143-146.

[8] 曹佳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3):158-159.

[9] 张明伟,汪建超,王启之,等.安徽中南部地区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08):1395-1398. 

[10] 崔俊芳,张亚婷,刘倩楠,等.健康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16,18(05):496-497+510. 

[11] 池肇春.站在新的高度,做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防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24(16):2454-2462. 

[12] 黄妙灵,刘序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20,36(20):2838-284

[13] 李军祥,陈誩,吕宾,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131.

[14] 李婷.青年人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探讨及辨证施治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5]连丽娟.中医体质类型与慢性胃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07):63-65.

[16] 李爱.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

[17] 姜艾利.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内镜、病理相关性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

[18] 刘斌斌,林敏,胡运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理论关系的研究[Z].中国四川成都:20174.

[19]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意见共识(2011天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3):174. 

[20] 严红,邱昕光.2857例健康体检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02):329-330.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杨琳 ,王玉红,王健  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中医内科学,山西 太原,030024)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