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 >> 推拿手法学课程的实践与体会
详细内容

推拿手法学课程的实践与体会

摘要:当今社会,推拿疗法作为绿色、无副作用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欢迎,但社会上推拿从业人员鱼稂莠不齐,因此对推拿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拿手法学》课程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以我校针灸推拿学专业《推拿手法学》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夯实基础、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三方面阐述教学模式,为各高校的课程建设及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提供一种参考方案。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生命健康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作为绿色医学的推拿疗法日趋受到重视。具有简便廉效的推拿疗法在广泛推广之际,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社会上关于“脊柱推拿”、“正骨”等相关医疗事故新闻时有出现,非医学人员开办培训班进行推拿手法教学等,严重扰乱了中医推拿的医疗秩序。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推拿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即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低、培训不规范、缺乏专业技能人才、行业标准缺失以及行业整体的鱼龙混杂[1]。针对推拿手法如此严峻的现状,对于医学专业科班出身的本科教学尤为重要,培养出优秀合格的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才有望于改变现状。脊柱推拿作为《推拿手法学》的重难点,教材相关内容篇幅少,国内部分高校教师对于脊柱推拿教学也不够重视,这对于脊柱推拿的推广和传播非常不利。本文通过我校中医药学院《推拿手法学》课程脊柱推拿部分教学例子,详细介绍脊柱推拿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为各高校《推拿手法学》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欲兴推拿,必重手法;欲重手法,必重功法”,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推拿手法和推拿功法的关系,推拿功法基础薄弱,相应的就不能够完全发挥手法的治疗作用。作为《推拿功法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精髓,习练太极拳对推拿手法的学习有着巨大的作用。郭朝卿等[9]人认为练习太极拳能够增强推拿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太极拳独特的练习要领能够使推拿者体会“气”的奥妙、太极拳可以校正施术者的不良姿势、太极拳能够帮助推拿者培育出内劲。经过长期坚持练习推拿功法后,不同功法对手法都有促进作用,故在实际功法练习中应结合不同种类功法的训练,使手法的不同方面均得到有效的提高[10]。功法和手法相长,功法为手法奠定了基础。


在理论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加深理论学习,才能够全面掌握《推拿手法学》核心要点,为日后《推拿治疗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冯峻,胥慧敏,叶陈.重庆社区推拿开展现状[J].科技视界,2019(23):218-219.

[2] 祝斌野,李雪,彭进.《推拿手法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02):443-444.

[3] 孙强,孙丹,孙巍巍.推拿手法学实验课力学训练法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3):85-86.

[4] 姜红岩.太极拳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

[5] 王德瑜,詹育和,刘毅,等.推拿手法融合太极拳实践性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0):28-29.

[6] 黄毅勇,王立,曾鸿鹄,等.基于微视频的推拿手法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4):10-11.

[7] 吴梅剑宗,蔡慧,李乃奇,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推拿手法教学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09):18-20.

[8] 杨小存,王建珠,郝锋,等.基于微信的推拿手法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2):25-28.

[9] 郭朝卿,程英武,孔令军,等.浅谈太极拳与推拿[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07):1372-1374.

[10] 陈子龙.少林内功与易筋经训练对推拿手法的影响及其差异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刘芬芳, 苏健邦,曲姗姗,黄泳,张继苹,梁允善,罗嘉颖,胡蒯乐,杨路*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