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 >> 伤寒论线上混合式教学的思考
详细内容

伤寒论线上混合式教学的思考

摘要:作为理论到临床的桥梁课,《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本文就《伤寒论》课程线上教学设计及实践进行探讨,提出以建立学习闭环为主要手段,从问题导向切入到案例解决策略输出为结果,解决线上开放课程知识输出过于“单向性”的弊端,并对经典的线上及线下教学方法提出思考,探讨了教育信息化时代学校教师角色的转变。

《伤寒论》课程作为理论到临床的桥梁课,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2020 年春季学期“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开展了《伤寒论》在线教学实践。我们围绕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在部分专业和班级进行了《伤寒论》在线混合式教学实践,并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效果调查,及时听取学生反馈,获得了一定的线上教学经验,向同道们汇报探讨。

《伤寒论》的精华在于辨证思维方法,因此《伤寒论》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辨治技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即通过由原文理解来的知识分析临床实际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但《伤寒论》文字古朴,言简意赅,加之医理深奥,导致难教难学,更难以融合贯通[4]。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技术应用的推动下,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形式,翻转课堂、PBL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为《伤寒论》教学改革迎来了新机遇。我校为全国较早开设《伤寒论》课程的高校,基于伤寒论教学团队30 年建设积累,实现了“六梯级”《伤寒论》课程体系构建,2019年已建成广东省精品在线课程,并融入翻转课堂、PBL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与贯通学习等教学方法开展实施[5]。

本次疫情下的线上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针对原文的理解以及经方的临床运用两大问题[6]。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与灵活的思维、学习热情,加以合适的引导与启发,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学习与讨论。针对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如找到良好的契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意愿。通过上述结果分析,针对疫情下全程线上课程再设计,以建立学习闭环为主要手段,有效引导学生从理论理解到自主思考,最后输出对案例的解决策略,基本避免了教学缺少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低的关键问题,解决了部分以往线上开放课程知识输出过于“单向性”的弊端。而在学习体验中,始终以问题作为目标导向,保持自主学习的动力、营造团队协作讨论为主要方式,有效提升线上教学的质量。但是线上授课依然存在一些弊端,从问卷反馈情况看,在学习的监督、氛围方面,全程线上授课并不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

疫情背景下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课程教学设计而言是如何持续保持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对教师而言,全程线上授课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挑战。线上课程和线下课堂各有优势[7],虽然教学途径不同,但教学理念及需要解决核心问题的本质却是一致的。因此本次实践也为疫情之后,课程的线上与线下授课如何更好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更进一步推动学生独立思考、协作讨论甚至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勇.从《伤寒论》教学谈学生临床辨证能力的培养[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8(2):69-70.

[2]李猛,黄学武.中医肿瘤学临床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法的实践体会[J].中医肿瘤学杂志,2019,1(05):71-73.

[3]宋卓,毕红霞,刘琰.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培养医学实用型人才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5):119+125.

[4]谢雪姣,郜文辉,刘娟,吴若霞,邹旭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伤寒论课程教学探讨[J].中医教育,2020,39(06):68-70.

[5]李赛美,朱章志,刘敏,等. “六梯级”《伤寒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N]. 中国中医药报,2016-09-07(004).

[6]王历.伤寒论教学“三讲”[J].中医教育,2008,27(5):40-42.

[7]王一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课程和线下课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科教文汇,2017,9(399):25-26.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刘超男,李赛美,方剑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405)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