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 许建阳教授针药结合治疗脾胃病
详细内容

许建阳教授针药结合治疗脾胃病

摘 要:近年来,脾胃病发病呈现快速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中医药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许建阳教授临床采用五虎擒羊脾胃针法结合三仁汤治疗脾胃疾病,取得显著效果。许建阳教授根据疾病的本质和特征,强调辨明病机、以机论治,总结相应的理论和原则,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许建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留美访问学者。原解放军总医院三中心(中国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现任深圳大学总医院中医学科带头人及科主任;曾担任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等 8 所院校的硕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及全军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参加全球人类脑计划、国家 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研究,获国家、省部级奖项 10余项,专利成果 2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40余名;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获得者,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 10 篇、专著 12 部;首次提出中医辨机论治理论体系,首次创立针灸影像学,并参与创建中国针灸影像学会。许教授医行天下,悬壶济世,求学并行医于祖国西南(贵阳、成都),博士后工作于华东(南京),主要坐诊于京城(北京),访问研学于美国(凤凰城),今南下岭南(深圳)专研中医岐黄之术,对中医学有深厚的造诣,倡导中医整体观念和辨机论治,善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治疗疾病。许教授采用五虎擒羊之脾胃病针法和三仁汤,针药结合治疗脾胃病效果显著,作者跟师临证,现择选几例医案以飨读者。

5 结语
关于岭南地区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许建阳教授认为岭南地区地处沿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温炎热,空气潮湿。中医学认为湿气是一种阴寒重浊之品,经过高温炎热气候的蒸腾散发,弥漫四季,湿与热互相搏结,熏蒸弥漫,笼罩于外。机体若感,则此邪气外束肌表、内遏脾胃气机,影响脾胃之运化。且由于岭南地区盛产瓜果和鱼虾蚝螺等多湿阴柔之物,岭南人嗜食之,且贪凉饮冷,食用肥甘厚腻之品,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湿郁化热,导致湿热内生[3]。

外感湿热之邪,机体内部又呈脾虚湿热内蕴之相,外湿引发内湿,内湿招引外湿,外湿与内湿相合为患,蕴久而发湿热,正如清代薛雪(字生白)《湿热病篇》曰:“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辞海》曰:“瘴: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人们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下,湿热侵犯机体则易发湿热病。因此,许建阳教授认为岭南地区四季多湿热,所以湿热病四季皆有,且不为时令所拘[4]。

许建阳教授认为正气不足正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脾胃虚弱为脾胃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许建阳教授创立的五虎擒羊疗法以辨机论治为理论依据,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病症。湿热之邪稽留中焦,脾为湿困,湿热内蕴,故可见胃脘痛、呃逆、呕吐、纳呆、腹胀腹痛、泄泻等胃肠不适,五虎擒羊疗法和三仁汤正切病机。针刺中脘具有健脾和胃、降逆利水的功效,内关具有理气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湿热的功效,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功效。三仁汤药性平和,既无寒热之偏,又无辛燥之弊,融芳香、苦温、淡渗于一炉,宣上畅中渗下,形成开上焦、畅中焦、渗下焦之势,使气畅湿行,因势利导,治湿于热外,渗湿于热下[5]。

总之,许建阳教授五虎擒羊脾胃疗法结合三仁汤,通过灵活运用辨机论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配伍组穴和用药,灵活运用施术手法,扩大了治疗范畴,在针药结合规范化应用方面进行了继承和探索,这种治疗思路和体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新伟,邵晓梅,谭克平,等.五虎擒羊针法合温针灸治疗经筋病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7):818-819.
[2] 刘静,吴剑浩,滕勇生,等.许建阳教授“五虎擒羊”疗法治疗中医脑病经验[J].河北中医,2021,43(4):549-552.
[3] 周美辰,陈健华,殷贝,等.结合岭南气候特点浅谈从湿热论治慢性胃炎[J].中国处方药,2019,17(11):150-152.
[4] 周登威,徐志伟.岭南医学湿热病的形成与学术特色[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8):1052-1053,1098.
[5] 潘洪峰.许建阳教授运用三仁汤经验举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19-20.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滕勇生1 陈 艺2 刘 静1※ 张春华1 张利聪1王伟洪1 吕子山1 曹海燕1 赖正权1 许建阳1(1.深圳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广东 深圳 518055;2.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广东 深圳 518026)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