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10-57289308
首页 >>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 >> SPOC结合FCM混合式针灸学教学模式探索
详细内容

SPOC结合FCM混合式针灸学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针灸学课程理论内容多、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且课时少、任务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线上教学的补充能解决这一缺点,但如何构建尚需要深入探索与实践。文章主要以“二线三段五环”的思路进行总体教学设计,搭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结合翻转课堂(FCM)的教学平台,并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医骨伤专业54名学生进行实证研究。从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认可该教学模式。同时文章也提出混合式课程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及合理的课程质量标准评价体系。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近几年,借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化信息时代热度空前高涨,网络学习平台不断涌现,国内外掀起了在线课程建设狂潮,使线上教学得到迅速推广与应用,在很多方面改善了传统线下教学的不足[2,3]。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提出使得我国教育信息化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12]。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是未来教学创新的发展趋势。此次研究结合SPOC下的FCM,从小班教学中构建符合当前学情的教学资源与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在临床见习教学中,课程组运用FCM的同时结合情景模拟教学,让作为“患者”身份的学生能站患者的角度体会病痛,激发其同理心,并让作为“医生”身份的学生能提升医学人文关怀素养;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DOPS评价量表对学生临床技能掌握情况进行系统、全面地评价,在评价中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素养进行具体量化,帮助教师及时反馈给学生。

    但是通过实践,课程组也发现了混合式课程构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丰富的线上课程及资源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为在线课程和混合式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标准,确保其质量,成为难题,因此必须制定线上课程设计的规范化标准[13]。此外,在混合式课程改革探索中,要不断改进针灸学课程的授课,不能为了省事而轻线下、重线上,应该将两种教学模式充分糅合,使二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合作共赢、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习的现代化混合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李传宗.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变迁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4(1):33-40.
[2] 张俊娥,王东,郭保林.后MOOC时代开放大学探究式网络课程建设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9,39(12):31-35.
[3] 郭利强.基础教育SPOC体验式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J].数字教育,2020,6(5):65-69.
[4] 叶毅君,王波,马文,等.经络腧穴学教学难点问题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9,25(6):136-138.
[5] 刘余,刘密,王超,等.基于智慧树平台的《针灸学》线上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29):139-143.
[6] 洒玉萍,武娟,李永平,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针灸学病症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4):19-21.
[7] KNOX J.Digital culture clash:“massive”education in the Elearning and Digital Cultures MOOC[J].Distance Educ,2014,35(2):164-177.
[8] 蔡忠兵,刘志文.高校慕课建设:现状、问题与走向[J].高教探索,2017(11):45-49.
[9] 泓屹.郦金梁:清华MBA这两年做了哪些创新[J].经理人,2014(12):86-87.
[10]余宏,张华英.基于SPOC和翻转课堂的纯在线教学研究与实践:以“网络设备与组网技术”课程为例[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6):91-95.
[11]潘太健,舒仙桃,李娜.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处置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48):128-129.
[12]翟雪松,史聪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实施现状、挑战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2):20-27.
[13]徐鹏,孙颖.基于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构建及其提升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6):89-95.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廖子龙 陈日兰 何彦霖 李 倩 朱 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针灸质量控制中心针灸科,广西 南宁 530011)

浏览手机网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 电话:010-57289308 010-57289309 QQ:1185259928 投稿信箱:zgzyyycjy@163.com 

Copyright 2017 版权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所有  京ICP备12030622号   www.zgzyyycjy.com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出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2779              CN 11-5024/R
名誉主编:孙光荣      社长:李彦知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于永杰 吴大真     编辑部主任:杨杰      网络发行:黄兴

seo seo